許多人選指數型基金,容易會犯一個基本的錯誤,就是看錯指數。一樣是A股ETF,不同券商推出的不同ETF,其追蹤的指數可能是天差地遠。投資人在挑選基金時,除了看過往績效外,該基金所追蹤或比較的指數,更可能決定了其未來的表現。
大家評比投資績效的標準自然是以各市場的基準指數作為比較的基準。像在台灣,投資人會看台灣證券交易所加權股價指數;談美國,通常大家多會看道瓊指數或標普500(S & P 500);講到日本,當然優先想到日經225指數…。
大體來看這樣看都沒太大問題,但投資人若分別是做個股、ETF或共同基金,卻看一樣的指標,就會發現各市場的表現與原本的印象大大不同。
去年最令投資人失望的市場大概就是中國。上證指數去年跌了12.31%,今年迄今也僅漲了8%多,看到這樣的數據,投資人理所當然覺得中國股市表現不好。但若看的是MSCI中國指數,今年大漲37%多,投資人還會覺得中國股市表現不好嗎?投資人若操作的是ETF,那看上證指數還OK,但若買的是大中華基金,看上證指數可就毫無意義了。
會有這麼大的差異,主要是因為不同指數有不同的成分股組成。上證與深證指數都以A股為主,但MSCI指數卻是不含A股的,表現當然會大不相同。
會有這麼大的差異,主要是因為不同指數有不同的成分股組成。上證與深證指數都以A股為主,但MSCI指數卻是不含A股的,表現當然會大不相同。
即便是投資ETF,國內目前掛牌的ETF已近百檔,但若單看名稱會讓人誤以為就是市場常見的那些指數,實際上可能大大不同。
絕大部分的基金都有其所追蹤或作為比較基準的指數,一樣的市場但追蹤不同的指數,基金的表現就會明顯有所不同。投資人在挑選基金時,除了看過往績效外,該基金所追蹤或比較的指數,更可能決定了其未來的表現。像印度基金多是以MSCI印度指數為指標指數,但少數追蹤孟買交易所敏感指數(BSE 30),甚至有追蹤國家證券交易所Nifty 50指數的,這三個指數的表現可大不相同。
看錯指標,然後怪基金經理人表現不好,這可是天大的冤枉啊。投資人沒搞清楚就亂買一通,自己也要負很大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