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收益債一直是固定收益理財明星商品,然而今年國際資金明顯撤出高收益債基金,截至上半年為止,就已經收回超過總資產的三%,發生了什麼事?
當你看到這篇報導時,美國聯準會(Fed)最新一次利率決策會議結果預計已經出爐。雖然預期升息機率不到五%,但市場仍期盼能從會後聲明看出聯準會在提高基本利率(升息)與縮減資產負債表(縮表)兩大政策進程上的蛛絲馬跡。
為什麼聯準會的政策進程這麼重要?事實上,今年六月,一○六九期的《今周刊》就曾提醒投資人,自二○○八年金融海嘯迄今,「高配息至上」的債券投資術,恐怕已經不如過去可靠。因為只要縮表與利率正常化啟動,公債殖利率彈升,備受市場歡迎的高收益債吸引力將大不如前。
更讓人憂心的是,投資人似乎對此不太在乎,根據美銀美林最新調查顯示,四二%的投資人認為聯準會縮表不至於影響債券表現。
投資等級、新興市場債崛起
但這並不是紙上談兵,而是真實的市場操作。美銀美林資料顯示,截至七月十九日為止,全球資金近五周就有四周從高收益債基金流出;反觀投資等級企業債券與新興市場公債,則是分別三十周與二十五周的資金淨流入。
除此之外,自從去年十二月十五日美國聯準會啟動新一波升息循環以來,投資等級企業債已經吸引一四六八億美元資金的淨流入;反觀高收益債吸金規模僅四十六億美元。就連最新一期的《霸榮》(Barron's)雜誌也刊文提醒投資人,「是買進防禦性債券的時候了」(Time to Buy Defensive Bond Funds)。
什麼原因讓QE(貨幣量化寬鬆)時代的明星產品高收益債,吸金能力大幅減弱?
專家透露,「太貴」是讓高收益債在市場頓時失去光芒,最主要的因素。
「高收益債商品目前看來,確實不具有吸引力。」安聯四季豐收債券組合基金經理人許家豪表示,「高收益債去年漲了十%,今年也漲了六%,這麼長一段時間,目前信用利差(spread)已經處在低點,目前只有三百七、八十的基本點,接近歷史新低。」
「我們看債券商品評價,一方面要與歷史價格相比,另一方面也要與其他商品比較。」許家豪提醒投資人,「雖然高收益債與自己過去相比,仍然有上漲的空間,但和其他商品相比,不僅違約風險仍高,利率也沒比較有吸引力。」
除此之外,攸關高收益債違約率的油價(編按:高收益債發行公司有頗大比重是能源股),以及反映市場景氣的股票波動,也是導致高收益債近期波動的主要原因。「簡單來說,當你東西變得很貴的時候,一有風吹草動,當然資金進出波動幅度也比較大。」許家豪解釋。
調整部位 先掌握兩個數字
富蘭克林投顧協理梁佩羚也認為,目前高收益債在評價上比較不吸引人,現在不建議再持續追高,「除非高收益債與公債的信用利差回到四百個基本點上,就可以考慮再度分批進場。」
另一方面,榮登今年吸金王的投資等級企業債,背後反映的趨勢,同樣不可忽視。
兩位專家都認為,今年投資級債券購買熱潮,背後主要購買者,都是機構投資人,例如壽險業者。除反映公債殖利率過去一段時間較低外,人口老化問題帶動退休理財需求,因此機構投資人在投資安全範圍內,尋找利差更大、報酬更高的債券商品,取代公債成為核心部位。因此,許家豪看好投資級債券長線需求仍會延續。
許家豪建議,一般來說,債券應該仍占投資配置五成的部位,即使是風險承受度較高的年輕人,債券也應該要維持至少三成的配置。「而在債券部位中,八成應該平均分配在高收益債、投資等級企業債以及新興市場債,或是投資在可以平均分配這三種信用債的組合型債券基金。」
另外梁佩羚則建議,個別投資人在挑選債券基金上可掌握兩個數字,到期收益率(YTM)與存續期(duration):前者愈大愈好,而後者則是愈短愈好。
投資大師索羅斯(George Soros)曾說過:「承擔風險,無可指責,但同時記住千萬不能孤注一擲。」雖然債券市場較為穩定,但同樣也是透過承擔風險來賺取財富的手段,合理的資產配置,並根據時勢檢視內容,絕對是投資人必須做的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