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台幣對各國貨幣「看回不回」的幾波升勢,用台幣換外幣快成了新興全民運動,但也出現大量台幣買歐元最終無法「攤平」的慘例,原因就是少了對新台幣價位的新觀念。
原因很簡單,就是新台幣變大了。
自一五年底至今,新台幣兌美元匯率升值將近一○%,只要把新台幣換算成美元,帳面上的財富數字當然跟著膨脹。事實上,在過去一年,新台幣不但是對美元升值六.九%,對歐元、日圓、人民幣,更是瘋狂升值了九%以上,無怪乎有人說,雖然鈔票上面還是印著一樣的圖案花色,但是,在過去一年堪稱「世界最強」的新台幣,真的讓人感覺不一樣了。
而在專家眼中,只是「感覺不一樣」還不夠,面對一個全新格局的新台幣,你還得要丟掉兩個過去習以為常的舊腦袋,才能聰明善用手中的「新」台幣。
換掉舊腦袋 做好「不會貶回來」的準備
首先,是要丟掉「新台幣絕對會貶回原位」的舊觀念。
的確,過去十多年來,新台幣匯率多數時間都維持在三十到三十二元之間;但這一回,升值力道主要來自於美國自九○年代後期以來的最強逼升壓力,情況已不可同日而語。短期來說,雖然外資可能隨著台股漲多匯出,造成新台幣短暫回貶,但就長期來看,只要台灣的出超金額居高不下,來自美方的壓力就不會減少。
根據「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去年十一月的估算,新台幣的實質有效匯率「低估」了二六%之多,而從去年十一月至今,新台幣的實質有效匯率升值幅度僅約三%……。雖然彼得森研究所提出的低估數字只是學理研究結果,但這足以說明,新台幣仍然存在著沉甸甸的長期升值壓力。
近期,隨著新台幣對各國貨幣「看回不回」的幾波升勢,用新台幣換外幣幾乎像是國人的新興全民運動,但也出現這樣一個小小悲哀的實際案例,某位退休族,從去年第三季開始分三批將大量新台幣換為歐元,準備套取短期匯兌收益,沒想到歐元兌新台幣卻仍持續貶值,造成帳面出現不少損失,可惜,這時她手邊已經沒有更多新台幣可「攤平」。
「新台幣是有可能維持強勢的」,建立這個新觀念,才能避免因為錯誤的價位印象,見獵心喜地一次重壓外幣資產。
第二個要丟掉的舊腦袋,則是「新台幣永遠不會大幅波動」。
新台幣匯率過去之所以穩若泰山,外界認定的原因之一,就是央行常態性的出手干預,但在美國壓力之下,未來的干預手筆恐怕會明顯縮小,因此不少學者認為,新台幣匯率無論未來是否走升,可以確定的是,波動幅度必然加劇。
「但,一直以來,台灣投資人很少詢問有特別進行匯率避險的基金。」一位曾任職香港資產管理業、目前在國內前三大投信業服務的銷售人員,提出他的觀察,由於認定新台幣匯率不可能大漲大跌,所以台灣的投資人,幾乎不會關心自己的基金如何避開匯率風險,也不了解所謂的「避險級別基金」究竟是什麼,「這和國外情況不太一樣,他們比較有匯率風險意識。」
不僅如此,因為認清「匯率會波動」,所以國外投資人在挑選理財商品時,多半也會有較高的「匯率風險貼水」概念,意思是,對報酬率的要求會更高,也不會輕易滿足於僅能提供低利報酬的儲蓄型或配息型商品。這正是在新台幣走入高波動風險新格局之下,國人必須建立的新觀念。
整體來說,新台幣升值的根本意義,就是「用同樣的新台幣,可以買到更多的外國貨」,所謂外國貨,當然包括海外的貨幣、資產、理財工具及其他消費品。接下來,就從基金、定存、保險、消費等四大面向的關鍵QA,進一步搞懂強台幣時代的因應對策與爽快消費提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