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稅棄息賣壓的想法過時了!
負利率的環境撐起這片天,誰還想棄息?
從台積電、台達電這幾檔指標股的表現來看,今年的除息行情應該不錯。
因為指數編製的方式,上市公司除息,指數也會下調。所以上市公司配息,指數卻沒跌,就表示市場完成填息,股東長期持股也有回報。
本土有些投顧分析師喜歡拿稅說事,認為高配息的股票,會給大股東帶來很高的稅負,因此在除息前,會有節稅賣壓。這個論點在二十世紀某些時刻或許成立,但是本世紀看不到有說服力的案例。市場結構變了,股東結構變了,投資環境也變了,類似此類經驗歸納出來的操作策略,有很大的調整空間。
近五年台股的交易量下降了三成,俗稱散戶的自然人退出市場,成交比重已經低於法人戶。這是溫水煮青蛙的過程,約略三十年前開始的開放政策,外資進來了,新成立很多基金公司,退休金制度的建立,緩慢穩定地提高法人參與度。
當年普遍認為股市波動度高,動不動就飆漲、崩盤,主因是散戶缺乏專業,容易產生羊群效應,所以藥方之一就是改變市場結構,提高「專業」投資機構比重。這下好了,結構是變了,交易量也沒了,唯一沒變的是風險,追高殺低的主角換成「專業」操盤人,砍股票比散戶更凶。
這個趨勢不可逆轉,不過,法人與散戶在除息繳稅的態度不同。以前迪化街金主怕繳稅,不願參與除息,現在的外資或退撫基金沒有這個顧慮;同理,過去長假前,會有金主結算賣壓的講法,也可以一併當成史料,封存到檔案室。
創造流量的交易結構變了,自然代表存量的股東結構也跟著變了。除了法人股東數量增加之外,留下來的自然人股東也與以前有所不同。
在周轉率很高的年代,當股東是投機不成的後遺症,現在有越來越多股東是抱著領息的目的而來。兩者成因不同,行為模式自然也不同。存股操作者,領到股息後,甚至還沒看到現金前,就迫不及待加碼持股。因為不斷把股息換成股票,才能創造理論上的「複利」效果。
前述結構演化,背後推動力量來自投資環境的演化。從一九八二年起,有幾次小幅加息,但這三十幾年大循環的主調是降息。原本在二○一○年、一一年金融海嘯平靜後,許多人都認為會回到歷史常軌,又碰到歐債與美國債信評等調降,因而對債市態度保守,結果錯失這波瘋狂的行情。各國央行用行動告訴大家,零利率不是最低利率,還有負利率等著把大家的錢埋起來。
當原本被視為最安全穩定的政府公債,開始用負利率向投資者抽安全稅,這下子能穩定配息的股票成了搶手貨。
不只棄息這個觀念過時,還記得「五窮、六絕、七上吊」的季節性口訣嗎?五月到現在的行情,有任何窮絕到要上吊的感覺嗎?五月到現在利空不斷,但是負利率的環境撐起這片天。
看不懂沒關係,手中有些能配息的股票比較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