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輝提出兩國論的用意,外界有許多解讀,其中,黨政高層官員的說法最耐人尋味。
李總統真正的用意,是確立台灣未來十年發展的基調,正如蔣經國過世之前,明確宣示「解嚴」,訂下隨後長達十年不斷的民主改革方向一般;李登輝的兩國論,確立了未來台灣與中國政治談判的基調,任誰主政,都不能擺脫這個既定的範疇。
對政治人物來說,安排接班人以確定自己的路線,雖然是交班時必然的做法,但是時事的變遷太大,想必蔣經國也未能料到自己欽定的接班人,在兩岸關係的發展上,會走出與他完全不同的路線。
李登輝雖然堅定支持連戰,卻沒有把握自己的路線一定會百分之百地被堅持,更何況,萬一宋楚瑜或是陳水扁當選,「李登輝路線」恐怕會有遭到清算的可能。此時唯一的辦法,只有明確宣示談判的底線,把台灣人民心底最深處、最不敢講的話給說出來,使得將來不論誰擔任總統,在兩岸談判時都得從「兩國論」開始,如此,李登輝的歷史地位自然確保。
從這個角度來看,所謂利用「中美關係矛盾」、「擠壓宋楚瑜、協助連戰勝選」、「對抗中共以提高國民黨得票率」、甚至「一時衝動」等說法,都只是旁枝末節的戰術考量。
如果要說不同之處,蔣經國在晚年確立台灣解嚴的政策,的確滿足了台灣絕大多數人民隱藏許久的期盼;而李登輝的兩國論,雖然也說出台灣人民的心聲,但是面對的卻不是台灣內部單純的問題,反而激怒了數以億計反對台獨的中國人民,把台灣的前途推向更不確定的未來。
如果「兩國論」是江澤民下台前的宣示,那就完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