渣打財富管理處負責人.傅敏儀 讓孩子對生活有感 金錢態度更成熟
2年多前,渣打銀行財富管理處負責人傅敏儀從香港飄洋過海,來台工作,雖然現在與小孩分隔兩地,但彼此之間互動十分緊密。談起孩子,她總是笑得很滿足,表情很幸福;孩子就是她最大的驕傲。
傅敏儀有2個女兒,老大在銀行工作,老二是醫師。姊妹倆從小就很會念書,不需要父母擔心。學生時代,姊妹同時獲得品學兼優楷模獎,還曾被香港《文匯報》報導。她說:「我不是虎媽,不會特別要求她們的考試成績,但我更重視的是社會教育,讓她們對生活有感,有sense,比什麼都重要。」
這樣的教育態度,深刻影響姊妹的金錢觀。逢年過節,女兒們拿到紅包,會很自然地「上繳國庫」,交給媽媽保管。傅敏儀收到款項也不馬虎,她會事先準備好卡通版的存摺、印章,有模有樣地把女兒的壓歲錢一筆一筆存下來,並向她們解釋存入金額是多少,餘額又有多少,管理財富的觀念從小養成。
「當孩子們開始有儲蓄觀念,知道錢給媽媽保管不會不見,看著金額不斷增加,她們也會很有成就感。」
擅長機會教育,從小就有匯率觀念
除了利用可愛吸睛的道具,讓女兒們提高理財興趣外,傅敏儀還擅長機會教育,小孩10歲左右,就已有保險、匯率觀念。「女兒小時候出國玩,我會從她們的存款中,拿出一部分金額去買意外險,並趁機跟她們說,報紙上是不是常會看到一些意外發生,買保險的目的,就是當事情發生時,有能力處理。」
另外,出國旅遊必須換外幣這件事,傅敏儀也會趁機讓小孩知道。「有一回,全家只是要去離島度假,看著大人在準備行李、好像要去很遠的地方,女兒認真問,『那應該要換外幣吧?』當下聽到,心中竊喜,以前跟她們講的外幣概念真的有聽進去,也算教育成功。」
傅敏儀對孩子的理財教育,是由上而下灌溉、習慣成自然的一種養成法;這種根深柢固的觀念,從她們的消費觀就可看出。「我是家裡最愛買名牌的人,姊妹倆相當樸實,從小物質欲望就很低,不會看同學有什麼,就吵著也要買什麼,這與經常帶她們參與社會、公益活動有關。」
從小參與公益,讓孩子更懂惜福
「孩子們10歲左右,我就帶她們去做志工,讓她們看看偏鄉小孩的生活。」傅敏儀說,讓小孩知道,世上有另一群人,過著跟她們截然不同的生活;孩子會有感覺,也會更知福惜福、不浪費。在物質方面,只要有想跟別人比的念頭出現,傅敏儀就會提醒她們,想想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其實很多需求都是不必要的;並同時與孩子們多溝通,讓她們知道有錢可以買很多東西,但這筆錢除了用來買東西外,也可以用來幫助弱勢小朋友,幫助他們讀書、成長是更有意義的,讓孩子們養成不浪費的好習慣。
在媽媽寓教於樂、有計畫地栽培下,姊妹倆在10多歲時,就常跟著傅敏儀去聽理財講座或金融投資論壇;相較同儕以追星、逛街或看電影來歡度周末,她們的休閒活動離不開媽媽的「本行」。
「反正我要工作,就帶著她們一起來聽,久了她們也慢慢耳濡目染。也因為如此,她們比同齡的小孩更有理財概念,也很早就有資產配置的觀念。」傅敏儀舉例,她從小就會教導孩子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投資要多元化,什麼都要有一點,長線、短線投資目標不同但都可以考慮。另外,她們在大學時代,就會主動問一些保險方面的問題;出社會後存了點錢,第一件事也是買保險。「這點我還滿意外的,畢竟以前年輕人在開始工作後,領到錢會先買股票、而不是保險。」
此外,傅敏儀也分享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同階段的投資經驗,孩子還小的時候會買比較多的保險,擔心若有意外時,對孩子比較有保障;隨著孩子長大,考慮出國念書的因素,會 做比較積極的投資,希望能有較高的報酬。
事實上,傅敏儀在女兒還小時,就常灌輸她們「天有不測風雲」的觀念;現在長大,女兒做任何事,很自然地先想到風險或最糟的後果。凡事做最壞的打算,做最好的準備,成為她們出社會後處事的一貫態度。她也會告訴女兒投資還是要交給專家規畫,畢竟術業有專攻,相信專業的投資理財建議,做好資產配置規畫,設定階段性的理財目標,投資才會有合理的回報。
英國保誠人壽人資長.阮玉嬌
價值觀對了 理財教育就能成功
「教小孩如何理財、有良好金錢觀,首要條件是,先建立正確的價值觀。」相較一般人認為,孩子的理財教育要趁早進行,英國保誠人壽人資長阮玉嬌卻堅信,培養理財實力最根本做法,是抓緊原則,強調價值觀。而「誠實、明辨是非,及正面的人生態度」,則是家庭「憲法」,任何教育理念與此牴觸就無效。
阮玉嬌有2個小孩,姊弟兩人目前都在國外念書,日常支出都靠自己打理;雖然家裡會固定提供零用錢,但人在異地生活,偶爾總有意外花費或超支情況,「不過,他們從來沒有嫌錢不夠用,或再跟家裡伸手要錢。」她直言,有紀律的生活、消費方式,才不會因毫無節制而使經濟透支。而這些習慣的養成,就必須建構在正確的價值觀之上。
誠實為上策,讓小孩學會對自己負責
她分享,「兒子小時候迷上遊戲卡,有一天,他跟同學去便利商店買卡、不敢讓我知道;我一查發票,就發現兒子的『蹤跡』,逮到機會便適時引導,直接問他是不是去便利商店買遊戲卡,勸他據實以告。」
「當然,兒子當時年紀還小,不知道原來發票會洩漏行蹤;被抓到當下肯定很錯愕,但我會提醒他、讓他知道誠實的重要。」阮玉嬌說,她的教育原則就是「誠實為上策」,因為這樣,他才能實實在在地面對自己,以後也不敢再刻意欺騙隱瞞。
在「只要誠實,就不追究」的教育風格下,2個孩子逐漸學會「對自己負責」。「特別是兒子,16歲後就一個人在國外獨立生活;當時他已很有存錢概念,物質欲望也不高,知道什麼錢該花、什麼錢不該花,能妥善運用資金。」阮玉嬌說,這跟從小要求他們記帳、存壓歲錢有關。
就像大部分家庭,逢年過節,小孩領到紅包都會交給媽媽保管;阮玉嬌為了鼓勵孩子存款,推出「買一送一」活動,也就是小孩若存入5千元,她就會額外再加碼5千元,小孩的存款等於就多了1萬元。
「姊弟倆個性不同,理財態度也不一樣;姊姊較重視物質、敢花錢,弟弟則會克制消 費,盡可能把錢存下來;只要過年拿到紅包,他一定全部存入銀行,因此存款累積速度比姊姊還快。」她回憶笑說,小時候,姊姊曾向弟弟借錢,兩人還有模有樣地簽起借據、算起利息來。
強化儲蓄動機,學會控制預算
理財最重要精神,就在「開源節流」;從小養成儲蓄習慣,可達到節流目的,但若搭配記帳,檢討自己是否有不當花費,或能因此學會控制預算,理財效果更好。「記得有一年,主計總處進行一項家計消費項目研究,我們家有參與。為配合這項研究,爸爸以身作則、每天記帳;姊弟兩人看了也學起來,開始記錄自己每天花了哪些錢。」
阮玉嬌趁機告訴孩子「預算」的重要。她以金融海嘯為例,「就是因為美國人過度使用信用卡,預支消費,毫無預算概念,才會釀成巨大災難。如果自制力不足,想要什麼就買,不但會淪為卡奴,沉重的循環利率還會讓人背負龐大債務,對未來也不會有期待。」
現在,姊弟兩人雖獨自在外求學,但生活起居規律,消費也有預算概念;更重要是,他們已有很強的儲蓄動機,知道存款金額愈高,他們可以做的事也愈多。甚至因為在國外念書,而有外匯強弱的敏感度。阮玉嬌從基礎教育出發,打造孩子獨立生活、善用金錢的本領,這顯然是父母給子女最好的禮物。
陽信銀行財管處協理.汪建義
不當只會掏錢繳費的老爸
談到親子理財,陽信銀行財富管理部協理汪建義給家長的建議是:「身教永遠比言教重要。」汪建義也大方地分享自家的經驗。
汪建義表示,給孩子第一個理財觀念是:人生保障、保本永遠比追求投資利潤來得重要。和許多父母一樣,汪建義在孩子還沒出生時,就先幫他們規畫好基本的醫療保障。
逐條解說保單, 記帳讓孩子有數字概念
不同的是,他不想只做個「掏錢繳費的爸爸」,孩子慢慢懂事後,每年汪建義收到保險費續繳通知時,他都拿著保險內容逐條向孩子解釋,自己幫孩子買了哪些保險?保險的用處在哪?
「孩子或許懵懵懂懂,但只要一遇到保險理賠,就能深刻感受到保險的用處,而做父母的要把握這個關鍵時刻。」汪建義強調。
汪建義表示,生活中一定會出現讓父母親有機會做理財教育,只要把握這些機會,孩子對理財的觀念就能慢慢在他們心中扎根。有一次孩子生病住院,這時汪建義就適時告訴他,這次的住院保險有理賠,孩子能放寬心的住單人房,好好休養,並且醫療花費保險也能負擔。自此之後,孩子對保險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而從給孩子零用錢開始,為了讓孩子對數字有概念,汪建義讓孩子學習記帳,每天也陪著孩子看看當天的花費,從中分辨「需要」和「想要」。
汪建義說,有一次孩子買鉛筆時,除了買考試要用的,還多買了一支想要的,「這時就能利用機會讓他們分辨需要、想要,但在過程中必須溫和,不要責備。」
用紅包買定期儲蓄險, 作為圓夢基金
除了基本保障,教育基金則是另一項父母會為孩子準備的禮物,該如何準備?汪建義則用定期儲蓄險幫孩子準備出國留學的教育基金。汪建義表示,孩子成長過程中一定會拿到長輩的紅包、獎勵金等,這些錢多半被父母收著,可能做定存或繳學費。
汪建義將每筆紅包留下,幫孩子買定期儲蓄險,且紅包有多少,汪建義則自己再提撥同比例的金額,例如當年度累積的紅包有5萬元,自己則再提5萬元,幫孩子買儲蓄險。
汪建義說,儲蓄險是最保本的工具,且期滿後能一筆金額領回,雖然孩子在小時候無法體會,但每次繳費、領回、購入新保單時都有讓孩子參與。漸漸的,孩子知道自己長大後,父母親已經為自己準備了一桶金能出國留學,或者創業,圓自己的夢想。
汪建義表示,當時幫孩子存一桶金的目標是200萬元,經由20多年的累積,單純利用定期儲蓄險,也慢慢達成目標 。
除了用儲蓄險讓孩子理解圓夢基金的重要,汪建義也透過投資型保單,讓小孩慢慢學習投資需要經歷的虧損與獲利。汪建義說,孩子上大學後,他開始幫孩子買投資型保單,同時,他也陪著孩子看一些有財經內容的電影,雖然不見得能完全理解電影全部內容,但汪建義從旁解釋,除了增進親子感情,也讓小孩對理財有更深一層認識。
渣打銀行財富管理處負責人傅敏儀
英國保誠人壽人資長阮玉嬌
陽信銀行財管處協理汪建義(右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