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人不談「理財觀」這個名詞,他們的邏輯很簡單:所謂理財,就是「為了未來的生活,你現在必須做什麼事」。這樣一套「從未來回推現在」的理財決策過程,是德國年輕人在踏入社會前的必經修鍊。
擅長從尋常日子取材的鄭華娟,強調自己的所見所聞不能代表台灣與德國整體文化差異,但在接受《今周刊》越洋採訪時,鄭華娟仍能隨口舉出鮮活故事,凸顯德國年輕族群的金錢觀與財務邏輯:一種以「能夠財務自立」為傲的基本價值。
故事,就發生在採訪的前一天:
昨天遇到一個孩子,今年十九歲,他正面臨一個掙扎:「我要養一隻狗呢?還是要把錢存下來,去自助旅行?」這個問題,他必須自己做出選擇,沒有人會幫他決定。於是他問我,養一隻狗需要多少錢?
我們坐下來分析:在德國,養狗要繳稅,每個城市稅率不一,你得按照所居住的城市規定繳稅,一隻狗每一年要繳的稅金大約是八十到一二○歐元(新台幣二千八百到四千二百元)。再來,每一年打預防針、做檢查等等費用,大約是七十到一百歐元。如果狗生病或有其他特殊開銷,看情況,可能是兩、三百歐元,甚至四、五百歐元。
該養狗,還是去旅行?十九歲的德國孩子 列表比較預算後才決定
這還沒完,飼料每個月平均多少錢,出遠門時,必須把狗交給別人幫忙照顧,在德國,並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幫你,當你必須出遠門,往往就得花錢解決問題,這通常又是每天十五歐元的費用,林林總總,這都要仔細分配,計算清楚。
他接著問我,一隻狗大概要養到多少歲,要出去自助旅行大概又需要多少花費……。
其實他已經列出一張表,記錄了目前自己存錢的狀況,於是他可以立刻比較預算。最後,他很清楚地選擇「去旅行」。另一個結論是,他考慮把養狗計畫往後延,也許到了三十歲,總之要等到經濟足以負擔了,再做計畫。
經過這個簡單的過程,眼前這位年輕人的思考已經具備了德國人一貫的邏輯性:事前預算規畫做得詳實,之後就不會有「意外插曲」,因為這些選項都仔細評估過了。怎麼規畫預算以解決未來可能遇到的難題,這是每個年輕人都得學會的,他們的責任感,真的是從小就開始訓練。
在德國,不管就業、實習,沒有車子是行不通的,所以德國年輕人在他們高中會考(Abitur)之後,需要存錢做兩件事情,一是考駕照,二是買車。考駕照需要三千到五千歐元(含駕訓課程,費用隨地區不同),駕照和買車的錢,通常都得自己想辦法,這是他們給自己的成年禮物。大部分的德國青年,會自己存錢購買這兩樣最重要的必需品。
欲望,不超過可負擔範圍 凡事都得靠自己努力 養成財務自主觀念
為此,他必須妥善規畫預算,這也成為德國青年建立財富管理的敲門磚。我不能以偏概全,但是就一般情況來說,每位學生都會經歷這樣的過程,「財務自立」,就是他們在通過會考之後第一件必學的事。
當你能通過「靠自己備齊駕照與買車」的試煉,不只證明你懂得如何安排自己的財富,也證明你能夠獨立生活。所以在德國,「可以自己負擔駕照和買車費用」,這是年輕人能夠對自己感到驕傲的兩件事。
完成這些事,與家境好壞無關,就算家裡能提供孩子賓士汽車,油錢也得孩子自己賺,有人就開車去發廣告……。無論如何,必須自己努力,只有藉著自己的努力,才能達到財務自立的目標。
你問我德國人的理財觀,其實,我覺得德國人不會談論「理財觀」這個名詞,他們的邏輯很簡單,「為了未來的生活,你必須做什麼事」,就是這麼簡單、這麼直接。他們的欲望是建立在「你可以做多少事」,當欲望太大、超過自己能負擔的程度,你是有問題的。
我曾經在臉書提到一位德國知名哲學家路德維希•維根斯坦,他有一句很有名的金句:「一切答案都在邏輯之中。」當你一切按照邏輯進行,過程前後就不會有意外。這是德式教育的思考概念,前面有計算,就能確定後面的答案,如果答案和想像的不一致,那前面計算一定是錯誤的。
鄭華娟
出生:1963年
現職:作家,現有25本著作
經歷:歌手、詞曲創作人,後遠嫁德國
學歷:華岡藝校西樂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