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股息再投資來實現複利的好處,沒有想像容易。我的作法是:保持一個投資組合,只要整體組合股數增加,就算實踐複利投資的意義。
外資的買、賣超,早就是影響台股升跌的有力因素。假如每年分配的股息又投入股市,這筆金額比外資每年投入台灣股市的金額,要多出很多倍,應該足以創造一個比美股強盛許多的多頭市場。實況是,每逢萬點都是壓力,顯示真的拿股息再投資的,比率並不高。開頭請教大家的問題,其實就是尋求這個疑惑的解答。
雖然配息金額看起來很多,但實際上有幾個減項在報導的時候沒被考慮進去,最明顯的當然是稅,今年還多加了兩趴的健保稅。第二個是公司交叉持股,又把錢拿回去,沒有交給股東。例如台塑集團,前三大股東都是集團內的另外三家公司,再加上長庚醫院與王家的私人投資公司,真正一般股東領到的只有名義上分配出來的兩成而已。
東扣西扣 能使用的錢並不多
東扣西扣 能使用的錢並不多
還有一個學界做研究會用的方法是,把整個證券市場視為整體,與出錢買股票的股東對應,作為資金流向的兩頭。配息是錢從公司流向股東,可是還有個現金增資、新股上市、公司債發行等籌資行為,又把錢從股東身上拿回公司去。要把這兩個金額相減,才能說股東有多少錢可以來加碼原來的股票。
所以新股上市多的話,這個抽水的效應,會妨礙到股市的上揚。或者說,這是市場自我制衡的機制。因為股市多頭氣氛熱烈,上市案才會多;上市多了,自由移動的資金就少了,股市上揚的力道就小。中國的網路公司阿里巴巴最近要在美國掛牌,市值超過兩千億美元的金額,將創下最大的新股上市紀錄,已經在美國股市交易的中國公司股票,一定會被影響到。
如此七折八扣之後,就知道可使用的錢,並沒有配息金額那麼多,對市場的整體影響,自然也萎縮不少。
錢的源頭受到控制,用錢的另一頭,投資人領到錢也不見得就能投回股市。保險公司、各式各樣的退休金這種法人機構,領到的息都有買股票之外的其他用途;個人也有生活,或是其他資金分配上的需求,所謂的自由支配並沒有那麼的自由。
就算真的要拿股息再投資,對於一般股民還有兩個造成理論落成的漏洞,一個是真的領到息的時間與除息的時間有落差,至少都在三周以上。所以再買入股票的成本,很難是除息後的參考價。以我個人經驗,值得長期持有的股票,往往都已經填了部分股息。此外,配息的金額,通常無法買到整張股票。這個誤差的比率還與持有股數成反比,持有十張以下的,受到的影響就比持有百張以上的大很多。
拿股息再投資來實現複利的好處,沒有想像中那麼容易,正如做好事總是有難度的。我的作法是這樣:保持一個投資組合,這裡領到的去買那個,只要整體組合股數增加,就算實踐複利投資的根本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