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台積電 兆豐金 股市 00929 航運股

你是花錯錢的冤大頭嗎?

你是花錯錢的冤大頭嗎?

商周出版

聰明理財

2014-08-19 11:56

生活中隱藏著無數讓我們成為冤大頭的思考陷阱,太多訊息反而讓我們一無所知!
我們從醒來睜開眼睛開始,就必需不斷地打開荷包,而你的所有花錢動作都是理智的嗎?

高價商品的陷阱》定錨效應
派翠克.貝瑙 (Patrick Bernau)

請你跟我做個小實驗:拿出一張紙,在上面寫下你的銀行帳號末五碼。如果手邊一時找不到紙,也可以寫在書頁的空白處,或在計算機按下這五個數字。

寫好了嗎?接著進行第二項任務:請估計紐約有多少醫生,再把預估值寫在銀行帳號末五碼的下方。

如果你的帳號末五碼數字很大,那麼你很可能會高估了紐約的醫生人數;相反地,如果末五碼的數字很小,你可能就會低估了醫生人數。正確答案揭曉:紐約執業醫生人數為六萬五千人。

現在你可能會好奇自己的銀行帳號,與紐約醫生人數之間有什麼關聯性。你猜對了:兩者毫無關係!話雖如此,但你的帳戶數字確實會影響估計出來的醫師人數。不過別難過,受影響的不只是你,多數人都難以倖免。

心理學家提摩西.威爾森與三位同事共同研究過這兩者之間的關係。他們請威爾森的學生進行開頭提到的任務,但這次以美國的社會安全號碼取代帳戶號碼,最後真的發現兩者之間的密切關係:社會安全號碼末碼越大的人,預估的醫生人數也越多。

心理學家把這種思考謬誤稱為「定錨效應」,它主要潛伏在涉及價格的交易當中。如果你還是不相信,請再參考麻省理工大學(MIT)教授卓瑞森.普瑞雷克(Drazen Prelec)提出的證據,他曾多次進行關於社會安全號碼的實驗。不過,他

並不是請學生預估紐約的醫生人數,而是在自己的辦公桌上放置三個物品:一瓶昂貴的法國紅酒、一個無線鍵盤和一包諾伊豪斯(Neuhaus)的Pralinen 巧克力後,再請學生寫下對每個東西願意付出的價格。

普瑞雷克的實驗受試者均來自麻省理工學院裡攻讀數年經濟碩士學位的聰明學生,部分學生甚至擁有工作經驗。即使他們深知自己社會安全號碼所產生的定錨效應,仍無法免於其害。他們的社會安全號碼越大,願意付出的錢也就越多。

訓練有素的銷售員會善用定錨效應的技巧。他們會先向顧客展示一台昂貴的電視,價格最好遠遠超出顧客的預算。這時銷售員通常會說:「我並不是要向您推銷這台電視,只是想讓您了解目前市場上的所有機種。」當你後來隨著銷售員逛到更便宜的機型時,會不自覺地認為這些電視非常便宜,即使那些並不是最便宜的選擇。最後,你掏出的錢會高於原先的預算,或至少比沒有銷售員為你「定錨」時來得多。

先定一個有利於自己的錨

企業顧問可謂運用「定錨效應」真正的箇中好手。他們在開始談判前,最喜歡對剛合作的客戶說:「您聽了可不要嚇到:我們曾操作過一個投資金額高達五百萬歐元的類似投資案。」或者提出另一個顯然超過對方預期的費用額度。

我們能夠拔起這個錨嗎?機會十分渺茫,即使集思廣益也於事無補。因為即便在睡夢中,我們都知道銀行帳號與紐約醫生人數毫無任何關係,但多數人還是上了這個簡單把戲的當。

由此看來,最好的辦法就是自己定錨,而且朝最有利自己的方向用力拋去。如果運用在先前的電器賣場情境中,就代表你要在諮詢銷售員之前,先了解最便宜電視機種的價格,這麼一來,你在關鍵時刻就能準確地下錨。銷售員展示的昂貴電視機,在你心中留下的印象就不會如此強烈。

倘若你十分熟稔定錨效應,就可以將情勢扭轉過來,化為自身的優勢。假設你想談判薪資,若不是獅子大開口,就是在與老闆握手時,提及某個年薪二十萬歐元的投資銀行家,即便他們的職業與你的工作毫無關係。你可以藉著這招,不著痕跡地為老闆設下一個有利於自己的錨。

定錨效應
思考謬誤:當我們聽到一個數字後,會不自覺地把它當成比較基準,至於這個標準是否有意義,就無關緊要了。
荷包危機:實體店面的銷售員會先展示最高價的物品,然後再從高到低逐一介紹,因此商品最後的成交價,會遠高於消費者的最初預算。
破解之道:自己定錨。在與銷售員交談前,先了解市場行情。


越多果醬越困擾》選擇的弔詭
蒂爾曼.諾伊舍勒 (Tillmann Neuscheler)


 
購物可以是非常累人的一件事。美國心理學家巴瑞.史瓦茲(Barry Schwartz)回憶:以前只要走進商店,從三條不同的牛仔褲中選擇一條就完成了購物,現在站在貨架前,看著緊身褲、直筒褲、寬管褲、袋狀褲、垮褲等等多種選擇,再加上每種剪裁又有石洗、雪花洗和復古仿舊處理的差別,最後還得考慮要選擇排扣還是拉鍊。但只要願意花時間,就能穿著一條襯托完美翹臀的褲子走出商店。

以前沒有這些選擇,消費者雖然必須忍受不合身的剪裁,但只要五分鐘就能解決,現在購物卻變成一個複雜的過程。」史瓦茲說。

多樣化使我們著迷,讓人甘心身陷其中,巨型超市就十分明白如何吸引消費者走進賣場。我們相信多樣化有百利而無一害,所以會選擇二十一速,而不是六速的變速自行車;鞋櫃裡也塞滿了上百雙各式各樣的鞋子。甚至連經濟學家都口徑一致:多樣化的選擇不是件壞事。凡是擁有眾多選擇的人,他們若不是可以從中受益,就是會直接略過對他而言沒有意義的選項。

然而我們慢慢發現,「選擇」這件事並不全然有益。心理學家指出,不停地決策和過濾會讓人筋疲力盡。隨著越來越多的選項可供選擇,決策變得越來越困難,多樣化的好處也不再利大於弊。

希娜.艾恩嘉(Sheena Iyengar)和馬克.萊普(Mark Lepper)兩位美國心理學家進行了一項實地調查,以了解顧客實際的選擇行為:他們在加州一家輕食店內放置兩張普通的品酒桌,上面擺放小麵包片供顧客隨意拿取,以嘗試不同的果醬口味。他們在其中一張桌子上放置二十四瓶不同口味的果醬,另一張只放了六種口味。

結果令人驚訝:經過擺放二十四瓶果醬的桌子時,有六○%的顧客至少會試吃一種口味,但真正掏出錢的人卻不到二%;放置六瓶果醬的桌子雖然只吸引了四○%的顧客試吃,但最後卻有一二%的試吃者買了果醬,比例遠遠高於另一張桌子。

不要讓過多選擇,折磨你的心力與時間

儘管如此,產品多樣化對商家來說還是有意義的,因為我們總是覺得多樣化非常重要,所以較常光顧擁有琳瑯滿目產品的商店。我們也許不買果醬,但會選擇旁邊貨架上的榛果巧克力醬。

我們究竟是哪裡不對勁呢?我們的選擇比以前多,但是卻沒有因此更快樂。史瓦茲把這種現象稱為「選擇的弔詭」(paradox of choice)。德國心理學家巴斯.卡斯特(Bas Kast)在《茫然無措》(Ich weiß nicht, was ich wollen soll)書中寫道,長期的物資短缺已被長期的物資過剩所取代:「我們可以做的決定越來越多,但卻沒人能夠分擔決策的重擔。」更多的選擇確實讓我們越來越自由,但也帶來些許的困擾。

這些困擾還不至於影響逛街時的小決定。即使貨架上擺放了二十五種口味,我們最喜歡的口味還是桃子百香果果醬。但如果涉及生命中只有一次機會的重要抉擇時(即使這種狀況十分罕見),就會變得十分棘手:我要選擇哪個科系?要住在哪裡?找什麼樣的工作?買哪間房子?怎麼投資?相較於祖先,我們變得更加自主,有成千上萬的選擇,幾乎不受僵化的規定與傳統所束縛;然而,這麼多的選擇並不一定會讓人更快樂。

因為從二十五種果醬中選出一個的同時,必須否決另外二十四瓶。因此,「其他選項可能會更好」的風險也就相對變大。當選擇越多時,這個風險也會隨之上升。史瓦茲因此得出結論:過多的選擇讓人不堪負荷。即使你做出的選擇基本上「不是最壞的」,但質疑這個決定的想法,卻依然會不斷折磨著你。

終究這還是個矛盾的問題:選擇越多,事後越容易因為可能錯失的良機感到痛苦。果醬的選擇越多,我們對選出那個果醬的期望也會越高。但幸福的祕密卻正好相反,誠如史瓦茲所說的:「對凡事均不抱持高度期望的人,才是最快樂的人。

選擇的弔詭
思考謬誤:我們認為選擇越多越好,但面對多種選項時卻感到更困惑。雖然多樣化令人著迷,卻不一定會讓生活更輕鬆。
荷包危機:完美主義者汲汲於正確的決定,隨著這個期待膨脹到無邊無際時,他們就會越不滿意自己所做的選擇,因為他們知道自己錯過了什麼。
破解之道: 主動限縮眼前的選項後,相信自己的直覺,通常會有所助益。
 
總是站錯位置的守門員》 行動偏誤
文安德.馮.彼特爾斯多夫(Winand von Petersdorff)

人類在面對混沌不明且危險的情況時,偶爾會變成行動派,讓行動主導一切,但這不見得永遠都是最好的選擇。有時,什麼都不做,可能才是走出困境的最好方法。專家將這種偶發性的非理性行動衝動,稱為「行動偏誤」(action bias)。

聽到希臘陷入嚴重經濟危機消息的投資人,就會掉入這個陷阱。這種陷阱也影響著監視著夜店門前推擠的人群,並考量是否該採取行動的警察;同時也出現在特定的球員身上。我們正好可以借助職業足球賽的例子來說明。

以色列科學家觀察足球場上一個非常特殊的現象:十二碼罰球。他們在這裡提出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守門員在十二碼罰球時通常會採取什麼行動?因為他們對每一球都必須立即做出反應。

守門員這時通常會選擇主動攔球,而不是靜靜地站在球門中間,等待極具威脅性的罰球到來。九五%的守門員會左右跳躍,這個反應看起來似乎是標準動作。其實依據這項研究,一百個球中有二十八次應該要站在球門中間阻攔才對,因為那裡正好是罰球的落點,但為什麼守門員的行為卻不符合球門落點的命中率呢?

對守門員來說,在十二碼罰球展時現優異能力的誘因其實十分巨大:首先,罰球很重要,因為在頂尖聯賽中每場比賽僅會進二.五個球,所以每個罰球都足以左右比賽結果。其次,許多最負盛名的國際性決賽往往由十二碼罰球決定。獲勝球隊可以獲得高額獎金,而球員將獲得球團的激勵獎金。綜合這幾點,可以假設守門員在十二碼罰球時,應該幹勁十足。

其實他們並不缺乏足夠的參考資料:巨量資料很早以前就已經成功進軍職業足球世界。許多球隊通常會聘任退休球員擔任守門員教練,但沒人知道他們是否會理解、維護和解讀這些統計資料。

守門員的行為透露出他們的行動偏誤:在越困難的情況下,你就越覺得必須做些什麼,而不是什麼都不做。這是為什麼呢?當十二碼罰球射進球門時,守門員總是感到懊惱;但若什麼都沒做而球又射進門時,只會覺得更糟。他們的行為其實可以理解。當球射進球門時,一動也不動站在球門中間的守門員看起來有點像白痴。優雅飛躍角落的守門員,看起來就不一樣了。後者傳達出堅決的形象,可惜輸給運氣;但前者卻是一副聽天由命的萎靡神態,無怪乎噓聲四起。

財務顧問買賣股票,可能只是為了安撫客戶

因此,每當資本市場出現突發性波動時,財務顧問必須花許多時間在電話上,安撫要求採取行動的顧客。顯然,當股價下跌時,他們對於這些財務顧問拿著自己的錢卻無所事事十分反感。

財務顧問在這一點上其實進退兩難。即使買賣客戶股票基本上違反了自己的財務策略,他們有時還是會認為,藉此留住客戶是有意義的。事實上,那些拒絕短期買賣績優股的投資人,才是創造資本市場上龐大財富的人。

如果把那些存在目的就是什麼也不做的投資標的納入考量,對財務顧問來說就更加棘手。這裡指的是反映市場指數表現、並在證券交易所買賣的投資基金,也就是所謂的指數股票型基金(ETF)。所以,如果想選擇不受「行動偏誤」影響的投資項目,經濟學家會建議購買ETF基金。因為他們的意見幾乎一致:沒有人能夠永遠在股市中暢行無阻。

那麼,如何才能控制行為衝動呢?而什麼時候不作為又會變成怠忽職守呢?以夜店前監視鬥毆情形的警察為例,這時不妨尋求經驗的協助。英國的一項研究發現,資深警察在面對鬥毆事件時,剛開始會先採取觀望態度,當多數無辜顧客受影響時,就會出手干涉;但年輕警員卻會在一開始就試圖阻止鬥毆,結果反而引發更大的混戰。在不可預知、後果出人意料的複雜情況中,要保持冷靜。這個建議也許有點陳腔濫調,但絕對不會讓你失望。

行動偏誤
思考謬誤:面對突如其來的棘手情況時,人們往往強烈傾向於採取行動。他們沒想到,什麼也不做或是靜心等待,可能是較為理想的反應
荷包危機:像是在資本市場上以買賣股票回應股價突發變化的投資人,在遇到棘手情況時,基本上更難保持冷靜的頭腦,謹慎以對。
破解之道:擺脫行為衝動是個特別的挑戰,因為大眾往往會把化解情況的人視為英雄,沒有人會把無作為的人當成英雄。情況危急時,可試著採用其他方法來取代衝動的行為。〈本文選自全書,曾琳之 整理〉


作者 :

派翠克.貝瑙(Patrick Bernau)
《法蘭克福匯報》(FAZ)網路版的商業暨金融部門主管。在德國科隆大學(Universität zu Köln)就讀政治經濟學後,轉讀新聞學院。在《法蘭克福匯報》前五年負責撰寫周日報紙的科技、市場與經濟研究專欄,並於日前推出最新著作《歐元海嘯:被錢淹沒的歐洲》(Euro-Tsunami: Europa wird im Geld ertrinken)。

文安德.馮.彼特爾斯多夫(Winand von Petersdorff)
1991年獲得哥廷根大學(Georg-August-Universität Göttingen)的企業管理學位後,隨即進入《法蘭克福匯報》(FAZ)負責區域性經濟相關議題,2002年轉到當時甫成立的《周日法蘭克福匯報》,目前擔任經濟與財金版副主編,熱衷撰寫能源經濟與全球議題等類型文章。

出版:商周出版

書名:讓你荷包失血的思考謬誤

目錄:

前 言 你為什麼該買這本書?

第一篇 難以抗拒誘惑的8個思考謬誤
01 高價商品的陷阱──定錨效應
02 拿人手短,吃人嘴軟──互惠原則
03 最完美的並不一定適合你──差異認知偏差
04 惱人的大數目──左數偏見
05 追逐明星商品的輸家──樣本扭曲
06 得標背後的危險──贏家的詛咒
07 電視比食物重要──錯誤推論
08 不要拿爛蘋果比較好蘋果──誘餌效應

第二篇 無法控制貪婪的5個思考謬誤
09 誰能預知五十年後的事──情緒性的時間感知
10 零元手機要付的高昂費用──偏好當下
11 機會成本才是真成本──錯誤成本計算
12 越多果醬越困擾──選擇的弔詭
13 是你吃到飽,還是對方賺到飽?──單一費率偏差

第三篇 恐懼造成的7個思考謬誤
14 過度看重短期的虧損──損失趨避
15 我擁有的咖啡杯特別值錢──禀賦效應
16 「理所當然」的陷阱──現狀偏見
17 輸掉的和贏得的一樣是錢──心理帳戶
18 大腦會永遠記得風險的存在──零風險偏誤
19 別因為投資波動裹足不前──貨幣幻覺
20 恐懼災難,反而會引發災難──情緒感染

第四篇 自我中心引發的6個思考謬誤
21 自我感覺良好的弊病──過度自信
22 無知比知識更容易造就自信──達克效應
23 一切都(不)在我的掌控中──移情差異
24 靠按鍵左右指數的交易員──控制幻覺
25 我們厭惡所有的不確定──埃爾斯伯格悖論
26 打敗顧問的猴子股神──訊息氾濫

第五篇 缺乏可靠度帶來的5個思考謬誤
27 你需要不只一個截止日──拖延症
28 別被預測唬得團團轉──輕信專業
29 雞蛋不在同一籃的弔詭──分散性偏差
30 搭飛機比開車安全嗎?──扭曲的風險認知
31 無限美好的往日時光──美化偏見

第六篇 容易上當的9個思考謬誤
32 我被洗腦了嗎?──睡眠者效應
33 小心「神準」的股市名嘴──聰明漢斯效應
34 正著說與反著說的詭計──忽略決策框架
35 連續的巧合不可能憑空發生──代表性捷思
36 股票技術分析無法讓你賺大錢──股價走勢的迷思
37 經驗為什麼癱瘓思考?──可得性捷思
38 理性從眾,和盲從一樣危險──羊群效應
39 全民恐懼的無毒蘋果──資訊串流
40 好萊塢電影一般的現實──故事迷思

第七篇 情感過剩的7個思考謬誤
41 車諾比核電廠爆炸的真相──循道主義
42 挖角知名經理人的夢魘──明星崇拜
43 精心挑選的禮物不一定討喜──送禮者的矛盾
44 彈孔最多的地方不需要保護──倖存者偏差
45 核災發生,再生能源翻身?──反應過度
46 總是站錯位置的守門員──行動偏誤
47 買股後先吃安眠藥?──失靈的科斯托蘭尼規則

第八篇 不夠聰明的12個思考謬誤
48 檢測陽性不一定等於罹癌──基本率謬誤
49 小額付款讓你大失血──大鈔效應
50 加薪是否真的增加了你的收入──淨工資幻覺
51 太多訊息反而讓你一無所知──資訊偏差
52 太多數字只會讓你眼花撩亂──忽視直覺
53 每個籃子都該放不同的東西──天真的分散化
54 看透弔詭的機率遊戲──蒙提霍爾問題
55 眾樂樂不如獨樂樂──誤選熱門組合
56 蒙地卡羅的悲劇──賭徒謬誤
57 他人的行為可以預測嗎?──聰明反被聰明誤
58 付小費不是為了更好的服務──以偏概全
59 情感也能幫你做決策──軀體標誌

結語 如何從思考錯誤中學習?
附錄 作者介紹

延伸閱讀

國旅補助這群人最高一天1500元!他曾花4千訂房入住才知「含公設比」…為何國旅常被說「超盤」?
國旅補助這群人最高一天1500元!他曾花4千訂房入住才知「含公設比」…為何國旅常被說「超盤」?

2023-12-28

40歲當交換生,一圓北歐留學夢! 旅遊記者觀察「滿街充電樁」的挪威減碳日常
40歲當交換生,一圓北歐留學夢! 旅遊記者觀察「滿街充電樁」的挪威減碳日常

2024-09-12

護照「線上申換」符合5條件就OK…如何申請?要準備什麼?步驟一次看,出國旅遊更方便!
護照「線上申換」符合5條件就OK…如何申請?要準備什麼?步驟一次看,出國旅遊更方便!

2024-09-03

墾丁把觀光客「當肥羊宰」?從天價滷味到百元櫛瓜…遊客真雪崩下跌「蒸發7成」?學者曝實情
墾丁把觀光客「當肥羊宰」?從天價滷味到百元櫛瓜…遊客真雪崩下跌「蒸發7成」?學者曝實情

2024-08-29

墾丁觀光難救?「和交通安全沒太大關係」日網紅舉4觀光大國為例:台灣旅遊有1大問題
墾丁觀光難救?「和交通安全沒太大關係」日網紅舉4觀光大國為例:台灣旅遊有1大問題

2024-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