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族常把注意力放在指數有沒有創新高,卻忽略股息這個最實在的收益;即使指數掉回年初開盤數字,當股東的投資人,也已經領到這八千多億元的股息了。
台灣因為採用曆年制,除了少數幾家公司之外,其他的行事曆大都相同。趕著要簽證年報,然後在有限的幾天內召開年度股東會,完成這些必要法定程序,才可以配息。所以就形成一窩蜂的現象,五、六月是開股東會的旺季,常常一天有幾十家,甚至上百家公司開股東會,這個熱鬧過了,信箱才會有配息的通知。
媒體估算,今年上市公司的配息金額約為八八○○億元,以二十五兆元的總市值估算,配息率是三.五%,接近台幣定存的三倍,幾乎比所有外幣存款的利率都高。
怎麼處理資產 決定你在M形哪邊
台灣財富呈M形化分配,我們被分配到右邊還是左邊,很重要的關鍵就在處理資產的態度上。撇開房地產之外,流動性資產是存銀行定存,還是現金寄股市,真的差很大。
過去十年來,配息最低是二○○九年分配○八年獲利那次,上市與上櫃公司合起來也配了七千億元,也就是說,十年累積配了至少八兆元的股息。同樣的資金,如果只是存在銀行,那麼累積的利息剩下不到兩兆元。乍看之下,存定存與買股票差了六兆元,實際上落差更大。
○四年台股指數在五千到七千點之間徘徊,當時的總市值才十四兆元,也就是說長期投資者,賺到這八兆元股息的本錢,其實是只用到十幾兆元。同樣本金收到的銀行利息,當然就更少。股票族在股息之外,還多賺了資本利得,也就是價差,把它也算進去的話,股票族與定存之間的差異就更大了。
通常我們會把注意力放在指數有沒有創新高,忽略掉股息這個最實在的收益。以今年來講,就算指數又回到年初開盤的八千六百點,看起來這個盤很悶,但是當股東的投資人,已經領到這八千多億元的股息。M字的右邊,就這樣每年領息、領息,越跑越右邊去。
台灣參與股市活動的人很多,但是最大的股票族是外資。外資是集合名詞,根據中央銀行的統計,從九○年開放外資投資台灣股市到今年五月底這二十多年期間,淨匯入金額一八九四億美元,以月底市價計算,市值是二八五五億美元,帳上獲利九五八億美元。
這個獲利,不包含已經匯出去的股息及已實現獲利,所以實際賺到的錢更多。這裡面有保險公司、長期持有的基金、天天對沖的基金,還有台灣人出口轉內銷的都統計在內。
實際上最大的族群應該是公司派,就是掌握經營權的董監事們,雖然不是每家公司的董監事持股都超過五成,但總是相對多數。另外單一戶最大的是台灣政府,除了經濟部、財政部持有的官股之外,退休金、穩定基金之類的錢也都是政府在掌控的,合起來就很可觀。
外資、政府、董監事共同特點是股票賣不完,一定有很多錢要放股市,這是限制,結果也讓他們成為分配到最多利益的族群。我們可以自由選擇進出的,卻往往忘了這個股東最重要的權益。今年可別錯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