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將生產基地移往海外的公司,獲利會持續增長,不受電力是否夠用的限制,投資人多花點心思,選擇這類企業下手吧!
當政府決定核四不商轉,我們在能源這件事情上,就沒多少選擇了。替代性的兩類──石化燃料與綠能,各有致命性問題。用石化燃料的電廠,不管燒煤、燒油、燒天然氣,都有二氧化碳的問題。如果歐盟對二氧化碳排放的態度成為國際標準,加入排碳權的費用,這些發電成本都會提高很多,特別是現在最便宜的煤炭。
替代能源短期無解 做好電力減少準備
替代能源短期無解 做好電力減少準備
除了水力發電之外,其他綠能的共同問題是不穩定及價格。水力發電不排碳,可是蓋水庫會對生態造成不可逆轉的影響,要在台灣島蓋新的水庫,要等的時間會比核四更久。
綠能發電成本有可能隨著技術進步而獲得解決,例如現在的太陽能發電成本,就比五年前要低很多。可是不穩定就很麻煩,要用的時候,不見得發得出來;會產生很多電的地方,通常不用電。這個先天限制,讓綠能無法成為主要供電來源。
替代性能源在台灣沒有投資價值。除了前面說的技術性問題之外,台灣的法制體系無法支持任何種類的新電廠。第一個是環保,任何種類新電廠的規畫,都會碰到居民或某個公民團體的強烈抗爭,無解!
第二個是電要賣給誰?現有制度,只能賣給台電,再由台電賣給使用者,可是台電定的收購價格,會隨著政治風向而變,前年調漲電價時,就強制修改之前與民營電廠的購電條件。而且台電連自己的未來都無法確定,如何做承諾?電廠這種事業,除了破產之外,沒有別的退出機制,蓋廠能不能蓋得成、產品可以賣多少錢?這種最基本的問題都答不出,怎麼訂計畫投資?所以,現在講替代能源的題材,少碰為妙。
就接受未來幾年不會有新增電力供應,甚至會減少的事實吧。
沒新供給,又要有足夠的電可以用,只好從需求去控制。新的大型製造業投資,一定是往海外移的。郭台銘可以不要核電!說穿了,鴻海集團的生產基地不在台灣,營業額用到台灣電力的比率低,所以沒有新電廠,甚至供電下降,鴻海集團都很容易處理這個新變數。就和日本可以廢核一樣,因為生產基地移到泰國、菲律賓、中國。美國可以不要電力增長,因為產業外包,不只工廠外移,連客服這種服務業的工作,也都轉到海外。這些製造移轉海外的公司,獲利持續增長,電力的限制,只會影響到沒能力遷廠的中小企業。
在這條件下,投資人能做的,就是選擇有能力在海外設廠的企業。那個F股,擺明了就符合這條件,如果能度過這次因為再生引發的信任危機,將會是淘金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