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疲弱的時空下,市場的強勢不盡合理;但市場不完全是依照經濟數據而波動的。而股市的現象,也是總體經濟的借鏡。
台灣證交所資料顯示,最近投資人買進台指賣權多於買權。選擇權的賣權給投資人一個固定價格賣出台指期貨的權利,但沒有非賣出不可的義務;這是投資人賭未來台指將下跌,將可以先前契約中較高的價格賣出。
買權則相反,給投資人將來一個固定價格買進台指期的權利,投資人賭未來指數將走揚,屆時便可以先前契約中較低的價格買進台指期貨。賣權買方人數增加,意味整體市場是較偏空的。
然而,投資人買進的賣權,之後可能成為避免股市大跌的關鍵。賣權的賣方多來自市場專家,一旦市場走跌,他們恐將面臨虧損,為了避險,他們會在市場放空大型權值股。所謂放空,是指向其他人借券,先賣出自己未擁有的股票,期望未來能以較低的價格買回。因此,如果指數下跌,他們在賣權會出現虧損,但卻可從放空部位賺回來。
因此,如果現在有數以千計的投資人買進賣權,那表示有相同價值的股票賣出,當合約到期,便需要買回這些股票,可是到時市場上已沒有賣方出售股票,如果規模太大,就可能形成軋空行情。
所以對局外人來說,在經濟疲弱的時空下,市場的強勢不盡合理;但市場不完全是依照經濟數據而波動的。而股市的現象,也是總體經濟的借鏡。
很多人認為,中國將爆發債務危機。二○一三年底,私人部門債務占GDP(國內生產毛額)比重,已由○七年的一一五%攀升至一九三%。此外,地方政府債務總額來到三兆美元,影子銀行(非正式銀行業者)的放款占GDP四成,而五年前才一二%;新借款有三分之一是用在舊債展延;利息支出占GDP近一七%。
過去六年來,在美歐相繼爆發債務危機後,中國很容易被影射為下一個危機引爆點,但當初又有誰是美歐債務危機的先知呢?就算有,這些先知顯然沒有引起足夠的關注。只要大家注意到問題,投資人、企業和政府便能及早採取行動,化解衝擊或將損失減輕至最低。
中國股市不會崩盤,過去三年來,中國股市已持續在七年的低檔上下盤整,距○七年的高峰,已下跌六六%。我不是說中國經濟一定不會步上日本後塵,但真正危機,很可能要等到我們都卸下心防後,才會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