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奢侈稅到證所稅,台灣目前的主流思考是往平等偏移,台股似乎沒反應,只是平等之鎚敲個不停,多頭還能撐多久?
早先的商業活動幾乎沒限制,所謂的自由競爭就是叢林法則,很容易形成局部壟斷現象。事情鬧多了,反制力量就出現,先有反托辣斯法,讓政府可以拆解有壟斷實力的企業,強制它們分割,或是讓出部分市場。到了二十世紀的大蕭條,單純景氣波動度造成的傷害,在金融業槓桿的作用,放大到難以承受的地步,因而有對金融業營運,採取比一般產業更嚴格的規範手段。二十世紀上半段的經濟法規發展,是限制自由度的努力。
當然,對經濟自由最強力的限制,來自於左派政治力量,發展到巔峰的時候,三分之一以上的人類,生活在共產主義的統治中。在那個世界,貧富差距的問題被徹底解決,因為直接把財富摧毀,只剩下權力的距離,再也沒有誰錢多錢少的困擾。
晃蕩的鐘擺
晃蕩的鐘擺
這樣玩了幾十年,來到一九七○年代,能源危機又觸發一波高失業潮。光靠平等,沒法養活所有人,大家回頭擁抱市場競爭力量,放寬對產業經營方式的限制,把國營事業民營化,並且減稅降低政府對經濟活動涉入的程度,希望藉此搞活經濟。弄到極致的時候,共產國家紛紛放棄共產主義。即使俄羅斯、中國還是由共產黨統治,但主導經濟政策的思惟是以自由為指導原則的市場經濟。
這個粗糙的回顧,簡單描繪經濟政策如何在自由與公平這兩個原則間擺盪。兩個都很崇高,獨行都會捅出大問題,追求自由,要以社會分裂當代價;追求平等,成本是低效率;只好靠來回修正,降低傷害,找出最適合的解藥。
萬稅!萬稅!萬萬稅!
萬稅!萬稅!萬萬稅!
台灣目前的主流思考,是往平等偏移。單以稅徵來看,從奢侈稅開始,到證所稅的紛爭,今年新推出的兩稅合一免稅額減半、最高稅率提高到四五%等等。除了稅之外,還有其他法規,甚至國營事業還逆轉原來的民營化趨勢,公部門對經濟涉入也是越來越深。整個發展簡單講,就是降低自由度。
不去替企業家煩惱,單就對投資人的影響,認真算起來,長期投資者的股息稅:公司稅一半是八.六五%,健保稅兩趴,併入個人綜合所得最高四五%,合起來是五五.六五%。也就是公司配一百塊的現金股息,股東能花的只有四十四塊幾毛錢,政府拿走的比我們得到的還多十塊錢。
從股市的表現,投資人好像不在乎,加權指數在這三年的高點,連立法院被占領這種政治利空都打不下來,幹麼擔心自由被平等取代?短期來講,因為錢很多,而且能去的地方很少,這股能量會撐著股市。只是用正義之名行使的平等之鎚,噹噹地敲個不停,多頭還能撐多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