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口加速老化,出生率卻逐年下降,未來退休金堪慮。想靠投資累積儲蓄,不妨考慮長期績效可觀的指數型基金。
台灣有多老?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當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比超過七%,進入高齡化社會門檻。這個標準,台灣在一九九三年達陣。到了二○一一年,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有二五二萬人,十個台灣人中,有一個搭公車要被讓座的,占總人口比率超過一○%。
雖然很多人打玻尿酸、練鄭多蓮凍齡,可是老化趨勢無法逆轉,甚至在加速中,估計一七年,老年人口比率會到一四%,然後二○%。道理很簡單,台灣人生最多是一九五五年到六六年這一輪,每年新生兒都超過四十萬人。這群人,快的已經六十歲,最慢到後年也都五十歲。
而負責降低平均年齡的小娃娃,現在一年出生不到二十萬人。人口結構要再度年輕化,除了出生率不可再降之外,要三、五十年後,我等嬰兒潮被替換完畢。
這結構變不了,因此退休金是大問題,別妄想靠政府或哪位善心人士來解救大家。可是要準備多少才夠?精神層面的問題不談,在物質上,簡媜提出她的退休理想:自己的房,有電梯、無障礙空間;兩千萬元儲蓄,外帶每個月十萬元的收入。這個理想實不實際?可以達到嗎?
如果沒中樂透,就要靠規畫。第一步,當然是先精算被強迫參加的退休金、年金計畫,到底能領多少。差額的部分,只有靠投資來彌補。
主計處公布的統計,上班族平均年薪約五十多萬元。如果退休金的替代率有七成,一年可以領三、四十萬元。自己的投資,只要額外創造八十萬元的收入,就可以達到每個月十萬元收入的理想。因此這問題的重點,就移轉到兩千萬元儲蓄的規畫。
計算機按一下,八十萬除以兩千萬是四%,只要配息率四%就可以滿足這需求。難度不高,因為這些年來,台灣股市的平均殖利率都在三%以上,只要好好挑一下股票,建立一個高配息的投資組合並不難。難的是,投資這工作,從來就沒有一勞永逸這麼簡單,組合建立好之後,還要不斷調整。
另一個難處是,該如何累積出這兩千萬元的積蓄。
兩個併一處,有個簡便解答:指數型基金。去年,美國的指數型基金,績效甚至超越老先覺巴菲特。有指數型基金當工具,累積兩千萬元的儲蓄和創造退休的穩定現金收入,就是有可能的任務。
指數型基金每年調整內容,這個設計幫助一般投資人省下研究個股的功夫。雖然挑到的不會是飆股,調整時機也不會是最好的,但是長期下來,卻勝過其他招式。這觀念,上期《今周刊》乾隆來專文〈「被動操盤」憑什麼成為大贏家?〉介紹過,用在建立退休金最好。
如果一上班領薪水,就開始進行,前五年,每年買一張「台灣五○」。等收入增加,加上每年的配息,從每年買進化為每半年買、每季買,等到退休的時候,累積出三、四百張的「台灣五○」,真的就可以在銀閃閃的地方享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