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從水果行,買了一袋水果回來,打開才發現有問題,那麼拿回去退貨,或者不再吃它,這樣的「停損」是很有必要的。但在金融市場,卻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市場有漲有跌,有時候,你的停損剛好就是市場的低點。
停利與停損
停利是因為當投資人的投資達到一定的報酬率之後,擔心這筆投資之後不一定會繼續上漲,所以先「停利」入袋為安;而停損則是,因為市場已經下跌一定幅度,因為害怕投資會繼續虧損,所以趕緊止血的做法。
停利跟停損這兩件事,乍聽之下,似乎很有道理。在一般對於停利以及停損的說法,大概是這麼設定的:「獲利30%即停利,虧損20%則停損」,當然在報酬率上,投資人也許會設定不同的數字作為停利點或停損點。
實際上,對我們的投資不見得有幫助,其中的盲點,從下面這張股價走勢圖,就可以很明顯地看出來端倪。這是台股加權股價指數的走勢,你應該可以同意,如果投資標的是台股的基金,通常走勢跟大盤會很接近。
假如我們設定了30%的漲幅作為停利點,那麼,在2009年到2011年這一段多頭的時期,漲幅大約100%,我們只能獲得其中的30%;如果我們又設定了20%的虧損作為停利點,那麼,也會很有機會在市場下跌的2011年,賣在最低點。
當然停利停損也並非完全沒用,還記得金融海嘯時期,許多國家的股票市場下跌幅度都超過50%,如果當時有執行停損的動作,確實可以減少虧損。但是問題就在於此,停利與停損的做法,顯然是有時候有效,有時候卻會失效,一般投資人難以掌握。既然有時有效有時無效,到底長期來看,停利跟停損對投資會有幫助嗎?以統計學的角度,如果你是以固定的報酬率及虧損,來設定停利點及停損點,都不影響最後的投資結果(預期報酬率)。
如何發揮停利停損的功效?
在某些情況下,如果你能判斷出投資標的市場是偏高或偏低,這時候來執行停利及停損,則會對投資有明顯的幫助,例如我曾在《景氣不好,該不該投資呢?》一文中提到的,利用經建會的景氣燈號,可以約略判斷台股的好壞,投資於台股基金的投資人,可以試著以此作為停利或停損的依據。
定期定額停利再扣,邏輯上有瑕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