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額儲蓄、台灣錢跑、外資進,合起來的資金池越來越龐大,時值季報表現不佳,股價有壓力,錢早晚會分流到股市。
根據中央銀行在十一月中旬公布的訊息顯示,由於有超過十兆元的超額儲蓄,台股並沒有大跌的疑慮。
沒花掉的錢是儲蓄,這個沒有疑慮。但經濟學上,把儲蓄當成投資。我們不花的錢,銀行不會呆呆地放在帳上付給我們利息,他們會努力把錢借出去,替自己創造收入。所以老百姓的儲蓄,理論上會成為國家、企業,或其他經濟單位的投資。
偏偏實況與理論有差距,就是有人會多花錢、有人會少花。
美國、希臘是儲蓄不足,花掉的錢太多,靠外國人借錢來平衡這中間的差異。台灣則是倒過來,賺來的不只沒花光,也沒充分投資,就有過多的錢,或者成為銀行的爛頭寸,或者是外國債券。
這筆錢有多大?央行總裁彭淮南說,本世紀以來,台灣平均儲蓄率是二八%,可是投資率卻從二○○○年的二五.三三%一路下滑,今年前九個月只剩一九.○三%。也就是儲蓄率減投資率的超額儲蓄率,從二.六%升到八%,增加兩倍多。
趴來趴去沒感覺,換成金額是十三兆五千四百億元新台幣!
超額儲蓄,簡單講,就是過多的錢放在金融體系裡發霉。因為投資意願比儲蓄率低太多,所以銀行只好不斷降低付給存款戶的利息。這是最基本的經濟學原理,存款是太多的供給,因此存款息這個價格只好低了,再更低。
要記得,這數字不會停留在十三兆元,而是每天都在增加。搞不好一直到彭總裁卸任,金額超過十五兆元。這麼多的閒置資金,只要順順的移轉小小一個百分點到股市,加權指數大概就破萬點了。
可是台灣人對台灣沒信心,所以一有錢,就會換成外幣,根據央行在十一月二十日公布的國際收支統計,金融帳已經連續十三個季度淨流出。
也就是○九年以來,同胞們買海外基金、存外幣存款,用複委託方式買外國股票等,已經連買超四年多,金額是一○一九億美元,約略三兆多元新台幣。
我們自己沒信心,老外倒很熱情。二○○○年以來,外資幾乎每年都是淨流入,已經匯進來的資金有二五一四億美元;扣掉台灣人腳底抹油的,還多出近一千五百億美元。
這三個趨勢:超額儲蓄、台灣錢跑、外資進,合起來就是資金池越來越龐大。
過去幾年,這個超額的錢主要堆在不動產市場,可是社會觀感不佳,因此有奢侈稅、選擇性信用管制等措施打壓。政府希望這些錢,能轉去做實業投資,可是台灣人連台灣股票都不愛買了,怎麼還會去蓋工廠、開公司?
結論很簡單,第三季季報很差,股價有壓力,可是錢放銀行更加沒指望,早晚會分流到股市的,而且時間越來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