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決定繼續印鈔,加息循環的起點又往後延。不管怎麼拖,不加息就繼續玩資金行情;加息,就換檔到業績行情。
日銀現在的態度和五年前的美、中兩國相同,吃了秤砣鐵了心,印鈔機全開到底。可是中國資本市場封閉,中國債券也沒讓外國人買,不會有外資撤離的問題。美國有獨特印鈔權,一度大家罵美國的寬鬆貨幣政策不道德,想要拒買美國公債。
可是放眼四顧,可以買的,除了德國債之外,都比美債更差。德國債之所以好,因為德國政府不差錢,發得少,也就是想買不見得買得到,所以大家又乖乖回頭買美國債。
日本有這些條件嗎?有沒有都沒關係,大家的疑慮讓日圓弱勢更弱,正好是安倍集團想要的。
美國繼續印鈔的決定,加息循環的起點又往後延,讓大家鬆口氣。不管怎麼拖,該加的總是會加。
但是,經過這次的演習,政策轉向的衝擊會降低不少。認為加息是好不是壞的人,反而愈來愈多,敢加息,正好是就業好轉的最佳證據。就業好了,消費和景氣就會非常好,股市將從資金驅動轉為業績驅動,更加健康。
所以,不加息就繼續玩資金行情;加息,就換檔到業績行情。貨幣政策變不變,關係也愈來愈小。
至於歐洲,因為這些年是德國主導,一直沒參加這場印鈔票比賽。雖然去年歐債情勢危急的時候,也推出類似的債券購買計畫,可是從歐洲央行的資產負債表來看,並沒有像聯準會那樣大幅成長的證據。顯然這個印鈔計畫,也只是說說而已。既然沒放,何來收的問題?
歐洲的現況是緩慢復甦中。早先幾個進入財政重整的國家,例如愛爾蘭,已經走出政府破產的窘境,離開加護病房。明後年這種消息會愈來愈多,也就是景氣復原加速中。
回來看新台幣的狀況,金管會公布的統計,到九月底台灣的銀行收到的存款餘額超過三十兆元,創下歷史紀錄。假如這不叫資金充裕,那真不知道該用什麼當標準了。
既然銀行的錢很多,那就要找出路,偏偏投資標的難尋,因此就有另外一個新聞:央行在十一月一日開標一千億元的定存單,期限是一年差一天(超過一年期,就算債券,而非貨幣市場工具)。平均得標利率是○.六一五%,創下新低紀錄。符合經濟學供給需求的基本定律,過多的需求(錢多),追逐相對少的供給(央行定存單),價格漲(利率降低)。
真的在收錢的是中國人民銀行,動作又急又猛。六月底讓人民幣金融中心的上海,隔夜拆款利率飆高到兩位數。十月底又有一次演習,嚇得亞洲股市一起跟著跌。
把海峽兩岸的資金狀況擺在一起,立刻體會金融業期待能在兩堵長城間挖條隧道的心情,只要能把台灣資金輸送過去,收的利息可以增加十倍!
所以政策退場的影響,因為有景氣上升來彌補,殺傷力會愈來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