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彈行情幾時結束?
做交易的都會說:不要預測行情,看緊自己的指標,依指標的方向操作就好。
這是個指標:看證券股做指數。當證券股漲的時候,大盤也到尾聲,接近回檔。
從基本面來看,券商越來越難賺,顯然不是長期投資好標的。前段時間,成交量萎縮,證券業成為金融慘業。
早在網路泡沫興起,就注定經紀業務不賺錢。個體經濟學說的:邊際收入等於邊際成本,利潤就不會增加。以前只有大戶,才有資格跟券商談退佣。有了網路券商之後,網路下單的價格很少超過五折,如此一來,人人都是大戶,人人都能退佣。變成所有交易的收入,都是邊際收入,經紀業務不再是券商收入來源。
經紀業務是證券業的根本,經紀業務好,就算這個業務不賺,還有機會從別的業務賺回來。佣金業務沒利潤,可是融資融券的息差很大,只要客戶有信用交易、有部位,券商就可以賺錢。此其一也。
有客戶,就可以賣別的東西,這叫”交叉行銷”。金融泡沫前的花旗銀行,是做金融商品交叉行銷最帶勁的領頭羊。這個模式,並不穩固,花旗集團陷入危機之後,讓人更加擔心。台灣的個資法剛上線實行,要用券商網絡賣其他金融商品,一不小心就會踩地雷。
經紀業務不可靠,那麼自營應該可以。券商花大錢養研究員,應該很專業才對,跟一般散戶比起來,享有資金與資訊的雙重優勢,理當賺錢賺到飽才對。理所當然結果沒發生的事情多著哩,台灣政府博士學位比例世界第一,知識密度最高,但做的蠢事,排名應該也很前面吧。很可惜,券商的自營,獲利沒有比經紀業務多多少。
最後只剩承銷業務。在其他地方,包括中國在內,稱這個業務叫”投資銀行”。通常在媒體上看到相關新聞,都會說某”投資銀行”或投行怎樣怎樣,不會有某券商的的承銷做了什麼。投資人喜歡追逐的高盛、大摩、小摩,都是用投行的名義,但就是券商。
名稱不一樣,業務也略有差異。高盛、大摩可以賺那麼多錢,而台灣券商賺不到,就在投行業務的處理方式不同。投行可以有自營部位,承銷商不可以。投行在承銷股票、債券的時候,好貨一定會留給自己。台灣的承銷,除了當興櫃的造市者之外,通常是包銷失敗,才會有部位。碰到好公司,有些承銷商會想方設法偷留一些部位,這跟老外光明正大的猛咬一口,就擺明要從中獲利的態度,就差很多。
花這麼多力氣,只為說明一件事:台灣券商沒搞頭!因此,當股價漲,都是為了別的原因,技術性、題材性之類的,所以股價表現可以拿來當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