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位朋友來信提到,他被推銷了一檔基金,標的是加拿大某家藥業公司的債券,說報酬率保證每年10%,他覺得報酬率不錯,但又害怕不知道會不會有什麼風險,想知道這東西能不能投資。
最近有位朋友來信提到,他被推銷了一檔基金,標的是加拿大某家藥業公司的債券,說報酬率保證每年10%,他覺得報酬率不錯,但又害怕不知道會不會有什麼風險,想知道這東西能不能投資。
其實,類似的問題我收到很多次了。跟你分享兩個以前發生的案例。
1.瑞士基金
大約在五六年前,市場上有一個叫做「瑞士基金」的商品(當然,這並非金管會核准的商品,而是私底下從外國流進台灣的),在合約書上註明每個月的報酬率有10%。當時台灣購買的民眾也不少,畢竟報酬率很吸引人,還有保證報酬率,機會這麼難得,不買怎麼行呢!
當然一開始投資的人,在前幾個月的確有拿到「10%的利息」,也因此一開始吸金吸的很快,大家看到身邊有投資的人真的都有領到利息,應該不會有問題了。但是過沒多久,這檔基金就消失了。沒錯,是消失!當然後來也被證實是詐騙的事件。
2.101保單
大約在2007年以前,因為連續幾年的多頭行情,買甚麼都賺錢。各種商品,只要跟「投資」沾上邊,都能熱賣。101保單就是從香港流傳過來的金融商品(同樣沒有經過金管會核准),簡單來說,這種商品有點類似我們常見的投資型保單,但是幾乎沒有保障的成分,如果你繳了100塊在裡頭,身故的時候,保險公司會還你101塊,所以又叫101保單。
當然,這商品之所以熱賣的最主要原因,是標榜透過這張保單可以買到很多台灣買不到的基金。但是後來的結果大家都很清楚,金融海嘯發生之後,當時唯一沒有虧損的只有「歐美政府的機構債。」其他類型的基金,無一倖免,管你在台灣買不買得到。
台灣俗諺『肖貪,鑽雞籠!?』
其實貪心沒有錯,投資本來就是為了獲利,不然你把錢拿去做公益就好了。但是不要忘記任何事情都是等價交換的。你可以獲得很好的報酬率,背後往往都是因為承擔了投資虧損的風險,所以財務學才有一個名詞叫做「風險溢酬」。甚至很多人在對商品不清楚的情況下,就貿然把錢投入,這已經不是投資,而是在賭博了。
金融商品都是設計來賣的
不論是銀行或保險公司,任何金融機構設計出來的商品,首要目的都是為了要幫該金融機構賺錢,而不是客戶。甚至為了好賣,會附加很多行銷的噱頭在上面,例如保證保本、買XX送XX、…這些金融商品的設計有時候是很複雜的,很多民眾如果似懂非懂,很容易做出錯誤的決策。
「愛買」保險的客戶實例
最近有一客戶的保單調整實例,說他愛買是因為他每個月收入大約4萬,但是有1萬塊是拿來繳保費的。之所以買了這麼多,就是因為業務員來推的時候,銷售的話術聽起來都不錯,所以很自然地就買了,最近幾年以來業務員愛賣的保單包括投資型保單、終身醫療險、美元保單…,一張都沒錯過。
但是真的去仔細檢視才會發現問題,例如他頂多十年後,就想拿美元保單的錢來當購屋基金,如果只有十年的時間來算,美元保單的配息恐怕比銀行差多了,而且還要被鎖這麼多年。其他的保單也有很多是不必要的,如果只照需求來買,每個月的保費應該要在3千以下。這些白繳的保費,同樣是因為當初在購買時,對商品不夠瞭解。
最後,談一下我是如何回覆開頭的問題。
其實我對這個商品並不清楚,會不會又是詐騙,這是投資人要考量的風險之一。但假設這間公司是真的存在也有努力在經營好了,但我還是不知道在遙遠國家的這一間公司將來會不會倒閉,儘管他擔保會給我不錯的報酬率,但誰來替這家公司做擔保呢?
如果這樣的風險是你可以接受的,那就買。如果不能,那就別買!
有任何理財的疑問或經驗想分享嗎?歡迎各位朋友到MoneyPlan官網提出。
我將盡快回覆!http://moneyplan.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