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謀攻篇》:「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貽。」在投資理財領域裡,除了要累積投資專業技能以判斷周遭環境變化,並妥善因應外,也要知道自己的人性弱點,並在關鍵時刻做好自我人性管理,才能冷靜做出最佳投資理財決策。
孫子兵法.謀攻篇》:「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貽。」在投資理財領域裡,除了要累積投資專業技能以判斷周遭環境變化,並妥善因應外,也要知道自己的人性弱點,並在關鍵時刻做好自我人性管理,才能冷靜做出最佳投資理財決策。
在自由資本主義社會中,個人教育程度的高低或是否具備代表專業身分的特定證照,往往在某種程度上說明了人力資源的優劣,但在交雜著經濟、政治、心理等多面向且多變的投資市場裡,表面上被認定為優勢人力的一方,並不全然可以成為市場贏家,因為長期而言,投資市場裡真正的敵人是自己,唯有了解自己、洞悉自己的人性弱點,專業的技能才能派上用場,否則再多的專業訓練,在關鍵時刻往往一點用處也沒有。
在大自然的生物鏈中,每一種生物都有它所要扮演的角色與定位,有的是低階草食性動物,例如小花鹿,有的是高階獵食者,例如獅子或老虎,而最高階獵食者則是人類。在物種淘汰演化過程中,只有在同種中的強勢者可以不斷繁衍下去。如果把投資市場各種不同身分的參與者比做大自然生態,大家就會發現,不同族群的投資者,他們在市場的定位就好像自然界的生物鏈般。或許直覺上我們會以為大型投資法人、共同基金經理人、公司內部人一定是投資市場上的高階獵食者,至於一般散戶或上班族就是低階獵食者或食物鏈裡的弱勢族群,然而根據我的經驗,這種直覺恐怕未必正確。
在我的職場生涯中,聽過太多大型金融機構或法人因為經營者憑個人直覺直接干預專業經理人的投資決策而導致投資大幅虧損;也屢屢聽到高階決策主管因投資失利而丟官去職;至於共同基金經理人真正靠投資理財能耐累積個人財富者也沒聽過有幾個;公司內部人在買賣自己公司股票投資上栽觔斗者更不知凡幾。
其實再弱勢的族群中也可以找到具備與生俱來求生優勢的個體,否則早就絕跡滅種了;相對地,再強勢的族群中也存有弱勢病體,隨時慘遭低階獵食者蠶食鯨吞。一般上班族或市場投資人絕對不必因為自己無法每天讀專業投資書刊、記錄洋洋灑灑的投資報告、親訪上市公司執行長或發言人,或是沒有看盤交易即時電子資訊系統,而以為自己在投資理財上很難成功獲利,只要你不斷累積投資專業常識,並且建立正確投資理念、破解自我心理盲點,盡可能善用個別條件的優勢,長期而言,你的投資理財報酬率甚至可以高過所謂的「市場專家」。
以下我舉個實際例子,來說明善用個別優勢在投資上的重要性。
投資長與交割員:
前幾年,台灣企業界流行與國際同步,因此內部產生很多「長」字輩職稱,從執行長(CEO;通常是資方擔任)、財務長(CFO)、投資長(CIO)、營運長(COO)、資訊長(CIO)、稽核長(CAO)等等,名目之多讓人眼花撩亂,從職稱上就可以很清楚知道哪個大官負責哪一項業務,或具有哪一項專長。這其中,在金融投資領域中,就屬「投資長」最引人矚目,看起來應該也是一般在投資領域職場上奮鬥者的目標。但是,93年3月我離開外商投信公司這段期間,實際走訪投資界朋友,卻讓我對隱藏在官階職稱背後的所謂「專業」與實際「投資實績」間的落差產生震撼性的體會。
這段期間我拜訪過當初在國泰人壽證券投資小組的老長官,他也是我在投資職場上的啟蒙者。但我很驚訝地從他口中獲知,當他離開國泰人壽時,他的總資產扣掉總負債竟然是負值。一開始我並不相信,後來聽到他在一所國內知名大學演講中,又重複了上面的說法,這時我不得不佩服這位一向令人尊敬的老長官的勇氣與誠實。在民國70、80年代裡,國內金融投資界仍未出現所謂「投資長」的頭銜,當年國泰人壽證券投資小組所管理的國內外各項資產總額,恐怕除政府基金外,無人能出其右,若真要有個實質頭銜,恐怕「投資長」對這位長官來說是當之無愧,並且堪稱是國內法人管理資產最大的投資長。如今,很高興看到他以年過半百的年紀,活出自己在投資領域的一片天,同時也讓我重新思考在投資理財的領域裡,一般上般族汲汲營營於一些虛有名目、職稱的愚蠢。
另一個讓我吃驚的是,一些投資長本身並不做個別投資工具的投資。對於他們不買股票,我的直覺以為是因為政府法令的限制,使他們無法自由配置自有資產,但實際原因竟然是他們覺得買共同基金的長期投資績效並不低於自己親自操作股票獲利差,況且每月薪資已經夠高了,何必多此一舉。的確沒錯,一般「投資長」通常都擁有很高、很亮眼的學歷,當然也享有很高的薪資。所以,反觀一般上般族,若預估自己到了屆臨退休時,每月所得大部分可能還是來自薪資所得的話,那麼,我勸你除非當到「長」之類的官位,不然千萬不要想從職場上提早退休。
我拜訪的另一個對象,則是一個掌握機會發揮個別優勢的特殊成功案例。主角目前50歲不到,是一個真正靠投資賺取驚人財富的人,民國80年代以前,台灣票券公司只有三家老票券公司,民國83年以後成立的很多票券公司的高階主管都是來自三家老票券公司的中、低階幹部,這位投資界的朋友在70年代,便已在其中一家老票券公司服務,聽說還當過債票券交割人員,雖然沒有國內外名校碩士級以上的漂亮學歷,但他在民國78年前後,與友人及同學們集資吃下外國人留下的小財務投資顧問公司,開始從事債票券買賣交易。民國79年台股創下12,682歷史高點後,從此十幾年來,台股跌多漲少,民國82年以後,國內物價與利率走勢,隨日本股市及房地產泡沫破滅,加上通貨緊縮壓力而一路下跌,反觀債券投資卻可以說是一路長多,就是由於在票券公司培養出深諳景氣循環與資產配置的專業性與敏感度,讓他過去10餘年來成為長線投資贏家。
我必須聲明,上述兩個在台灣實際發生的成功案例,他們的成功經驗不可能完全無條件地被複製,畢竟,無法穿越人性枷鎖的所謂「投資專家」失敗經驗,也是不勝枚舉。當然,我必須說,並不是所有所謂「投資長」只要有很高、很漂亮的學歷就可以,在投資理財市場上,敢真正誠實面對自己的投資績效者,恐怕寥寥可數!
不要以為自己的工作領域與投資理財毫無相關,就注定終身是投資理財門外漢,不可能靠投資理財累積財富。記住,若能透過閱讀、學習成功者的經驗,並且配合漸進式的投資實務操作,同時與本身所從事的行業或興趣取得一定程度的連結,有一天你也可以成為長線投資策略性贏家。
認識常見的投資理財陷阱
最近台灣出現不少詐騙案件,主要是利用人性中的貪心弱點或恐懼心理,讓很多善良的小老百姓受騙上當,我個人聽到的有下面幾種情況:
寄廣告DM告訴你,你已被他們抽中參加國外免費旅遊,並要求你參加他們所謂的行前說明會。
直接打電話告訴你,你被他們抽中一筆獎金或名貴車子、物品,但你要先匯款進特定帳戶以便他們先代你繳完稅,才能辦理過戶。
直接打電話告訴你,你在某年度稅款中多繳錢,只要按指示到提款機做某些動作,便可以得到退稅款。
直接打電話告訴你,你的家人在某地發生車禍,撞傷他人,正在警局裡談和解,要你趕快匯款到某特定帳戶,否則恐會有大麻煩。
直接打電話告訴你,你家小孩已遭他們綁架,並播放預錄好的小孩哭聲來嚇唬你,要你趕快匯款到某特定帳戶,否則就來不及了。
利用名人,並透過各種媒體直接廣告或置入性行銷,讓你相信他們的劣質商品具有神奇功效,讓你用白花花銀子買進毫無效果的東西,甚至還可能傷害你的健康。
前兩種情況是利用人性中的「自以為幸運」及「貪心」的心態而設計的陷阱;第三種則是利用人性對某些事情的「無知」並結合「貪心」而設計的陷阱;第四、第五種則是利用人性對某些事情的「恐懼」,並在慌亂中急於擺脫現況的「逃避」心理而設計的陷阱。政府警政單位為此不斷宣導不要受騙,但仍有不少民眾不斷上當。近期甚至查出不少著名金融機構內部職員為貪圖私利,盜取客戶資料賣予不法之徒;電信公司職員則盜賣客戶手機號碼謀取不法私利;更有利用一般人崇拜偶像或名人的心理,藉名人形象行移轉性詐騙手段。
其實所有社會上的詐騙陷阱都是源於人性的「貪婪」、「恐懼」、「無知」、「缺乏自信」、「崇拜偶像」等心理特質。在投資理財過程,大家同樣會遇到五花八門,經過精心設計的各類陷阱,有些是合法的,有些是非法的,大部分都是遊走在法律條文的灰色地帶,但這些投資陷阱無非都是要誘導你做出不理性的投資決策,以達到他們事先設定好的目標。以下我們就來談談這些常看到的投資理財陷阱。
一、能言善道的保險業務員
保險對人類社會產生的正面穩定功能,無論在學理上或實際生活中,都有極高的正面評價。但是在業務競爭下,加上業務員人數眾多,素質難免良莠不齊,無法完全針對客戶提供適當的保險商品,做好人生不同階段的基本理財規劃,反而常讓客戶的財富在保險有餘、生財動能不足下,多繳保險費不打緊,更錯失投資理財的獲利良機。
「保險」這個名詞顧名思義,是在意外事故發生時,集合眾多參加保險的個體對意外事故發生單位的集體救助行為,它是透過保險契約來達成,因此參加者繳交的保費計算,也是架設在政府保險主管機關,如金管會保險局訂定的相關法令上,保費繳交的合理性與公平性,對個別自然人而言並無太多爭議空間,但是,在不同人生階段購買何種保險商品,則是攸關個人是否能在未來成為投資理財長線贏家的一項重要因素。
基本上,保險商品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保險」本身,因此,舉凡隨個人負擔責任輕重不同而調整的「生命死亡險」商品,或降低意外事故發生衝擊的「意外險」商品,還有與全民健保等「社會強制保險」不重疊的各種「醫療險」商品,都是投資理財不可或缺的必需品。一些保險公司業務員向你販售所謂「儲蓄險」商品,或是「投資型」保險商品,都是保險契約的附帶功能,我不能說這些商品全部都不適合你,但絕大部分都是保險業務員提高銷售保險佣金的利器,這些號稱所謂「儲蓄」與「投資」的保險商品,它們的功能幾乎都可以用其他投資理財途徑以更有效率,或更高的報酬率來取代,但保險業務員可能不具其他投資理財專業,也可能他根本不想告訴你這個事實,因為儲蓄險與投資型保險商品保費往往較一般生命保險高很多,正可以為業務員帶進可觀的保險業績及緊隨在後的續期保費佣金收入。
對學生或年輕上班族群而言,將自己未實現的收入以契約方式允諾交由他人處理的理財方法,將使自己的資產流動性大幅降低,或動支成本提高(因保單貸款利率已遠高於定期存款利率),大大降低投資理財的主動性,當因景氣循環波動而產生的獲利良機出現時,也將失掉主動出擊的動能,錯失加速累積淨資產的機會。何況,許多配合短期性熱潮而設計的所謂「投資型保單」往往在經濟景氣趨勢扭轉後,因為僵化的投資契約設計,甚至使你的資產發生減損。儲蓄保險對投資人並非一文不值,尤其對面臨退休的中高年紀者具有獨特的意義。
保險業務員在招攬儲蓄保險契約時,會告訴你幾年後,可以領回多少年金或滿期款之類的話,並透過簡單圖表及算術計算出,幾年後領回的錢就會遠超過所繳交的保費。在這裡,我可以告訴你,如果你是一位懂得簡單複利觀念及國民生存平均餘命的投資精算家,經過電腦程式一跑,你會赫然發現,保險公司其實是在做一筆贏多輸少的交易,但是,一開始你已被保險業務員精心設計的話術與精美的圖表所吸引,接下來,你滿腦子都是繳交幾年保費後,可以每隔一段時間領回多少錢的美麗幻想,至於這中間,你是否會因籌措昂貴保費而影響生活品質、擱置求學進修計畫,或放棄可能出現的投資機會,已因你一時的衝動而完全被拋之腦後。很多買儲蓄保險的年輕族群,最後都落得以保單解約或失效收場,白白損失一筆保險金,當然也因此失掉人生投資理財的主動先機。
保險業務員招攬儲蓄保險契約完全不違法,對他們而言,他們甚至可以說是社會的穩定力量。但透過保險業務員的行銷話術,它傳達一種人性中隱約可見的「貪心」與「惰性」,甚至可以說是對保險基本觀念的「無知」。對保險業務員而言,說他們經心設計一個投資理財陷阱讓你往裡頭跳,未免是一種過度沉重的苛責,但為領取高佣金而推薦不適合的商品,對年輕且企盼藉投資理財累積人生財富的族群而言,何嘗不是一種陷阱!
二、廣告氾濫的行銷社會
五年級以前的世代,是一個被教育成安分守己的族群,我們常說六年級以後出生的世代是所謂的Y世代,甚至是X世代,他們講求速度並強調自我,套句俗話是比我們這些開始步入中年的人愛「現」!沒錯,這是一個講求推銷自己的年代,如何逮到機會充分展現自我,或透過美麗的包裝以達到行銷目的的手法,可以說是推陳出新。舉個幾年前成為大家茶餘飯後熱烈討論的網路公司廣告「蟠龍花瓶」篇來談,不僅捧紅廣告中的演員,也因此引起兩大拍賣網站的爭戰,其實最終也將入口網站的商業印象牢牢貼在你我腦海中,這廣告的目的顯然已十分完美地達到了。
在強調投資理財重要性的今天,每天睜開眼睛,馬上會有各式各樣的廣告行銷向你招手,想盡辦法刺激你的消費神經,除了一般消費性商品與房地產、車子等高單價有形資產外,無形的金融資產商品廣告往往佔掉財經專業報紙的主要版面。
政府開放國內金融控股公司成立後,國內金融市場競爭更加白熱化,各家公司忙於組織改造、業務整併與跨業行銷之推動,未納入金融控股公司的金融、證券業者則忙於策略聯盟與金融創新,金融管理技術及商品設計、行銷也開始配合國際化潮流,走向專業化與商品多元化。金融商品五光十色,應有盡有,叫人眼花撩亂。「專業理財顧問」或「高級理財專員」悄悄地成為很多年輕貌美或風度翩翩年輕人遞出的名片頭銜,他們個個穿著光鮮亮麗,態度和藹親切,讓你很難拒絕。此外,銀行普設所謂「貴賓理財室」,聽說只要你有超過10萬美元以上的存款,銀行裡就有專屬的理財專員等著你上門,他們有時甚至會主動打電話招呼你,讓你感覺一下當有錢人的短暫虛榮感。
其實「理財專員」的主要任務是金融商品的行銷,當然他們有時也是稱職的投資顧問,然而,你若把他們當成無所不能的所謂「投資專家」,那就可能會大失所望。就像百貨公司的專櫃小姐一樣,她最重要的任務是把商品賣出去,拉高自己的銷售業績,至於商品到底值不值得你出的價格、適不適用,只能由你自己決定了。因此,我們可以說,大部分的金融行銷都是以市場行銷為導向,當市場上大部分的人認為哪一種商品最值得買,他們便會想辦法賣那一種商品給你,每天透過不同媒體或傳播工具傳達商品訊息到你眼前、耳內,除非你離群索居,否則很難避免得掉。講的更露骨點,在置入性行銷盛行的今日,實在很難從中逃掉,除非你有一定程度的投資理財專業能力,否則,一窩蜂的追買某種金融商品或股票早已不是第一次發生或新鮮的事了。
然而,事實證明,當一種生意被認定必賺不賠時,後加入者通常已沒多少獲利空間;當一種特定金融投資商品成為一種普遍流行共識時,後加入者成為「最後一隻老鼠」的機會就會大幅提高。
過去一段時間,我長時間於本土投信公司服務,參加過無數次內部所謂新商品發行協調會議,討論決定投信公司該發行什麼樣的新基金之類的問題。但過去投資實務經驗也告訴我,當一般投資人出現認同一致時,朝向群眾喜好傾向推出的基金都可以輕易熱賣,因此,業務行銷單位通常會一面倒地主張以客戶喜好為導向,於是,在業務導向下,投資管理部門通常很難不跟現實妥協。譬如說,在股票多頭市場熱潮時,推出股票型基金,透過強勢行銷及大部分媒體看多行情,投信公司要賣完一檔基金往往並非難事,然而,事實證明狂賣的基金通常讓投資人受傷慘重,大賠收場。業務行銷扭曲專業的資產管理,並非僅限於本土投信公司,一些外商投信公司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投信公司決定發行一檔基金後,一定會編列專案行銷預算,購買專業報紙版面,或雜誌廣告,這時,也會利用媒體關係安排基金經理人或相關人員接受訪問,看起來不是廣告,但卻是不折不扣的置入性行銷,訪問內容及目的只有一個,就是透過媒體傳達買進熱潮中的基金是一件輕鬆又有利可圖的交易。
在不知不覺中,我們都處於大眾媒體、花錢買媒體發言權者、善於包裝譁眾取寵者這三者共犯結構下的受害者,這現象普遍存在於商業交易、政治遊戲,甚至現代化的行銷社會裡。做為一個理性投資者,如何克服盲目的從眾心理,並且經專業分析與思考後才超然獨立做出投資理財決策,應是避開投資陷阱的重要課題。
三、崇拜名人的投資行為
古今中外,有史以來,人類就喜歡崇拜偶像及名人,至於會成為在歷史流傳不退的偶像或名人者,必有其獨特或在某特定領域成功之處,有些甚至是值得學習的典範。在近代證券投資理財市場裡,真正稱得上是成功名人的,大概只有四人,包括德國股神安得列.科斯托蘭尼、美國班傑明.葛拉漢教授(Benjamin Graham)、華倫.巴菲特、彼德.林區(Peter Lynch)。前兩位目前已作古;後兩者,其中巴菲特目前是美國波克夏海瑟威(Berkshire Hathaway)公司的經營者,多次蟬聯全球富豪榜的首位,更與科斯托蘭尼並列投資界歐、美兩大股神及代表性人物;彼得.林區則是以麥哲倫全球基金於富達資產管理公司崛起,其於1977至1990年間以管理該基金績效名列全球第一。這些人的投資思考邏輯及資產管理哲學至今仍被投資界奉為圭臬,而他們投資哲學的共同特質就是理性、耐心與前後邏輯思考一致性的投資紀律。 這些投資大師平常極少對特定金融市場短期波動發表多空看法,因此巴菲特在公司每年一度的股東會中所發表告全體股東信中的言論,往往成為投資人解讀巴菲特對投資市場多空的看法,並對市場造成不可忽視的影響力。
相較於投資大師惜言如金、極少對短期波動發表多空看法,全球各大金融市場每天都有所謂市場專家或知名分析師發表對市場多空的看法,國內股票市場,每天於媒體發表多空看法者,更是如過江之鯽、多不勝數。其中有的引經據典、有的紫微論勢、有的線圖揮舞、看圖解字,看得真是叫人兩眼昏花,啼笑皆非。近幾年來,外資在台股分量已是舉足輕重,一些外資基金經理人偶而來台,難免也入境隨俗,高談闊論台股短線多空一番,本土分析師或經理人往往前躬後倨、亦步亦趨,好像遠來和尚真的比較會念經。
絕大部分金融市場參與者都沒有自己一套完整的思考邏輯,縱使在金融市場打滾多年者,也很少能貫通理性投資的真諦,因此,以資產投資管理為職業者,不僅要面對業務部門蠻橫無理的干擾行徑,更要面對不斷否定自我的質疑,承受的壓力可想而知。因此,很多市場參與者紛紛參與投資市場的「造神運動」,他們因為缺乏主見、缺乏自我思考邏輯,需要找一個精神寄託,金融市場中所謂「名牌分析師」因此運應而生,這並不是台灣獨有的現象,美國華爾街每日都有人高談闊論,分析多空,根據實證研究,目前仍活躍於華爾街的某全球著名「名牌分析師」每次分析短期多空看法的準確度竟然只是接近50%,也就是說,他的預判準確度跟你自己每次擲銅板判斷多空的準確度幾乎一樣。反觀國內,畫線論勢者不亞於國外,不過想想,要真有人願意充當樣本供人研究,對學術界而言,應該也是功德一件。
很多名人都是靠各種不同媒體崛起,當一個人成為名人後,他會自然失去局部的自由,然而經過適度的商業包裝與媒體推波助瀾,加上金融市場極需「造神」,因為市場參與者的需求,大小神祇會不斷出現又消失,有時,不同行業的名人也會撈過界成為市場投資者膜拜的對象,於是乎,各種大大小小的詐騙事件便不斷在市場發生。所以當有人在做投資決定前,會特別在意某某名人或所謂「王牌分析師」的看法時,其實都是已陷入市場投資陷阱而不自知!
四、上市上櫃公司的催眠術
我相信你應該在電視上看過催眠秀,這是一種神奇的心理控制術,被催眠者會下意識地隨催眠者進入近似睡眠狀態,並產生如夢似幻的幻覺,甚至隨催眠者的意志思考及動作,直到清醒過來,仍茫茫然不知自己發生何事。在西方國家,催眠術有時會被應用在醫療用途上,在東方國家,則往往被視為是妖術的一種。
股票投資市場上,我們面對的不僅是來自媒體、分析師、名人等有意無意設計而成的投資陷阱,有時來自投資標的公司精心設計的投資陷阱,更具殺傷力。
不誠實的上市、上櫃公司經營者雖然不是股票市場的先知先覺者,但他們卻很清楚公司經營的最新狀況,當總體經濟景氣指標仍未顯示景氣已經好轉前,如果他們所經營的公司營業收入已出現谷底回升情況,公司內部經營者會透過營業收入延緩入帳的伎倆,持續壓低公司股價以利自己利用人頭買進公司股票,等到內部人已默默買足預定額度後,才讓公司營業狀況誠實揭露,這是最典型的低檔吃貨內線交易型態,上市、上櫃公司很清楚一般投資人在長期套牢虧損後,心情已經極度低落,當投資人面對新的利空消息時,心理恐懼情緒會更加濃烈,每天生活在痛苦的掙扎中,無法忍受的投資人便產生逃避心理,最後低價殺出手中長期套牢的持股。
等到大股東們買足股票後,經濟景氣指標才紛紛從谷底回升,公司經營者會不斷透過法人說明會及財務預測傳達公司經營者對公司未來的樂觀態度,公司發言人對投資法人登門拜訪也熱切相迎,此時,公司經營者以外的外部新股東紛紛在新的財務報表公布後,信心恢復,開始買進公司股票,股價一路震盪走高,市場對該公司經營現況一片樂觀,市場分析師及媒體記者開始爭相撰文報導該公司為潛力股,一般散戶投資人,看到一堆人買進該公司股票大賺特賺後,心裡又開始出現掙扎,此時,市場利率可能已經開始回升,工資成本也正上漲中,內部經營者注意到公司獲利已經逐漸下降,也就準備出脫手中股票,這時,媒體記者及法人說明會往往是最佳催眠代言者,他們宣稱公司在新年度資本支出將大幅成長、整體產業仍是一片榮景,但是檯面下,卻已開始賣出股票。此時股票僅是出現利多不漲情況,散戶就像已被催眠的人般不停地買進股票,一些績效落後的共同基金經理人終於忍不住進場買進股票,該買的人都買了,等到公司真正獲利情況一公布,大家發現獲利不如預期,股價便開始重新進入下跌的循環週期。
這整個循環過程,公司內部經營者利用外部投資人在股價下跌一段時間後,心裡充滿「恐懼」的情緒,此時投資人想急於「逃避」現實環境的心態,壓低股價,伺股價回到高檔,再利用媒體及法人機構研究員,煽起投資人「自認僥倖」及「貪婪」本性,藉發布公司樂觀訊息,拉高股價利於本身賣出。因此,當股價出現利空不跌、利多不漲時,往往都是不誠實的公司經營者設計下的陷阱,也是長期股價的反轉點。
隱藏在投資理財市場的陷阱,林林總總不勝枚舉,並不是只有上列四種類型,但他們之所以能讓投資人甘願一步步走入陷阱中,都是架設在人性的心理弱點,甚至可以說是一般人的正常反應。然而,對投資理財而言,能否克服潛藏在人性背後的心理弱點,卻是攸關投資理財決策的成敗。股價如果是一家公司價值的水中倒影,投資人的心理反應就像隨風擺盪的柳樹稍,無論是風吹樹稍搖曳擺動,或倒映水面波漣生影,柳樹還是柳樹,公司還是公司,改變的只是四季變化、景氣榮枯循環下的不同風貌,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是在大自然環境中不變的生存法則。(本文選自第八章,陳若雲整理)
作者︰郭恭克
知名財經部落格作家,人稱「獵豹財務長」,政大EMBA財管所、考試認證合格證券分析師(CSIA)。曾任好樂迪及錢櫃企業財務長、荷銀投信副總、富邦投信協理、國泰人壽「證券投資小組」研究員、債券投資組長。著有《贏家聖經》《散戶啟示錄》《投資心法豹語錄首部曲》《獵豹財務長投資魔法書》《獵豹財務長投資藏寶圖》《獵豹財務長投資羅盤》等書,另與黃國華合著《耕讀狂想曲》。平日喜歡與同好交遊,但不與上市櫃公司掛勾,也不拿各種金主回扣,不利用媒體坑殺投資人。
今周刊相關報導:
跟著聰明資金布局做贏家
嚴守投資七金律衝破七大難關
郭恭克:看不懂先別做 靜待指標明朗
獵豹財務長郭恭克
郭恭克的享富公式
好樂迪前財務長不看老闆臉色的祕訣
出版:商周出版(2012年11月)
目錄
推薦序一》穩健踏實的贏家策略/吳啟銘
推薦序二》投資理財者的良伴工具書/李長庚
推薦序三》投資世界的第九又四分之三號月台/黃國華
自序
前言
第1章 你做好生涯規劃了嗎?
生涯規劃與投資理財‧本書各章意旨與要點說明
第2章 財富人生不是夢
建立自己人生的資產負債表‧訂出個人最短期的財務目標‧分析個人近幾年淨資產增加的來源
第3章 踏出投資理財的第一步
細說從頭‧洞悉人性的貪婪‧建立金融投資前的基礎工程──穩健的財務管理
第4章 掌握經濟趨勢,成為策略型投資人
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的爭戰‧透視經濟社會中的供需基本原理‧物競天擇的生存法則‧做一個策略型投資人‧長線贏家的生存法則
第5章 善用股權與債權兩類獲利工具
損益表暨三大獲利指標‧投資並非投機‧股票投資的前提與本質‧用投資報酬率決定投資成本‧剖析股東投資報酬率的玄機‧債權投資及獲利本質
第6章 因應景氣循環做好資產配置
解讀各種投資策略的謬誤‧景氣循環的成因與類型‧不同景氣階段與投資策略
第7章 解讀投資史上重大的泡沫事件
荷蘭的鬱金香狂熱‧英國的南海泡沫‧日本房地產、股市泡沫與台灣股市奇蹟‧世紀交替的美國科技泡沫‧其他重要的泡沫事件‧泡沫事件形成的主要原因
第8章 透視投資心理,避開投資陷阱
找出個人在投資市場的定位‧認識常見的投資理財陷阱‧投資心理與人性管理
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