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為財務學裡有個基本假設-投資人是不理性的,所以才會產生像追高殺低這樣「不理性」的投資行為。實際上,有很多類似的案例,最近又一個,是發生在FLY的同事身上。
在行為財務學裡有個基本假設-投資人是不理性的,所以才會產生像追高殺低這樣「不理性」的投資行為。實際上,有很多類似的案例,最近又一個,是發生在FLY的同事身上。
上個禮拜在幫FLY規劃時,談到她過去沒有投資經驗,也有點興趣,過去常聽到有幾個同事有在買賣基金,就稍微聊了一下。
情況大概是這樣的:這幾個同事是一起集資做基金投資的,大概是因為覺得這樣讓大家都可以去做一下功課,也分散風險,這點聽起來不錯。不過實際在投資時卻難以擺脫人性的弱點,因為他們投資了兩三年時間,因為市場下跌的關係,一開始小虧,而到了去年年初,帳面上終於開始小賺時,就決定贖回這筆投資。如果是有在進行投資的朋友應該有點概念,這時,剛好是大部份投資市場剛從谷底開始回升的時間。
在投資市場中,同樣的故事不斷在重複上演著,這是以前yahoo還有基金討論區時,筆者截錄下來的圖。不同的投資人,不同的投資工具,相同的不理性。
那時候,我把這圖張貼在臉書上,也寄給客戶跟朋友,上面只寫了「彈性資金可以開始投進市場的理由。」當時很多人覺得有趣,現在看來,這個建議實在是再正確不過了。
投資時,別再人云亦云
在開始投資之前,我總得要先計劃好,這筆錢哪時候要用、我可以放多久、我可以承擔多大的投資虧損…但除了這些我們談的「規畫」以外,我選擇的投資工具是股票、基金、外幣、黃金,到底是因為什麼原因而選擇的?很多人的理由是聽別人說的,而這個別人通常是來自同事或親友。但你不見得對這個工具有充分的了解。
也許,我們不見得每筆投資,都能在最好的價位買進,然後也在最好的時機賣出。但是絕不能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今天我買進的理由是甚麼?為什麼我選擇這個投資工具?這些理由改變了嗎?如果沒有,那我又何必因為其他人的建議而做出任何行動呢。而且對筆者的過去經驗,「其他人」往往是投資的反指標。
如果你有興趣還可以去翻翻當初金融海嘯時期,投資市場最悲觀的時候,市面上知名的財經雜誌與媒體的報導,有很多篇幅都提到,因為害怕市場不知道要下跌至何時,所以要趕快把投資賣掉,換成現金比較安全,連寫財經文章的作者都開始拋售了,但並沒有提出客觀的理由。
德國股神科斯托蘭尼有一段話「在股市因專家的建議而賺錢,是一次成功;沒有專家的建議而賺錢是更大的成功;如果與專家建議相反行事而賺錢,則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功。」
不理性的投資人絕不會消失,但希望你不是其中之一。
更多投資、理財的實用秘訣…
MoneyPlan財富網 http://moneyplan.com.tw/
保險理財通 http://www.brokersweb.org/
SKYPE免費諮詢:moneypaln.if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