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則電視新聞同時吸引了平凡母女的注意-泰國總理為了解決淹水的問題,號召千船推水,擋住了水,同時救災。
新聞記者以古代草船借箭的比喻,來引導觀眾想像千船推水的壯觀場面。姑且不論這個方法有沒有效,但它的確因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而造成吸睛效果。只是,平平姐姐的反應,完全出乎平凡媽意料之外……
「媽媽,又淹水了,他們好可憐!」說著這句話的姐姐,剛好看到一個小女生在搶救過程中,從屋頂上掉入水裡。
「我們要不要捐錢給他們?」姐姐追問,但難倒了平凡媽。
「好像沒看到什麼捐款活動耶!我們再觀察一下~」平凡媽初步的回應姐姐。
坦白說,最近因為晚上功課太多時間太趕,總是來不及練鋼琴或洗便當的姐姐,已經很久沒有領到零用錢,小豬肚子,消了很多,扁扁的也捐不了什麼錢,但是讓平凡媽窩心的是,姐姐看到災難新聞時,直接反射是打開小豬,犧牲零用錢滿足慾望的機會,去幫助更需要金錢援助的災民,這已經內化的習慣,代表的是姐姐每天慢慢成長的同理心和關懷能力。
這能力,絕對不是媽媽說說故事,每天在姐姐耳邊叨唸不停就能培養。平凡媽相信每一個人都曾經有過這樣的經驗:領完第一份薪水,買個禮物分享給最愛的人;或者,第一年工作的時候,年終包個大紅包給父母,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感恩和分享愛的同時,其實也在證明自己「給予」的能力。
純真的孩子亦然。
人唯有在有能力「給予」的時候,才能對同理心和關懷,產生更深遠的連結和感受。當然,這能力不只靠金錢證明,然而平凡媽實驗多年,當孩子有能力存錢,並且完全擁有零用錢的支配權時,她才能對「電視上」的新聞畫面更有感覺,因為那不只是一則別人的新聞而已,而是自己真的能幫上忙,能做什麼事,能參與什麼角色的新聞,因而對電視上遙遠的災情,投注更多更深切的關注。
所以,從小領零用錢的孩子,會變成勢利,唯錢是問、輜珠必較,還是變得更有同理心,對社會的一舉一動,產生更深切的關懷和連結?重點,不在父母有沒有給孩子錢,而是在父母給了孩子零用錢之後,要如何引導,又如何以身作則,拉著孩子一起,經由各種真實的個案或情境互動討論,練習和建立,關於金錢價值觀的正面認知和共識。
最後平平姐姐會不會捐錢到泰國,平凡媽還不確定,但當下平凡媽非常確定而且感到欣慰的是,平平姐姐的學習,已經不只在教室裡的課本和考卷上,而在真實的生活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