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全台媽媽理財觀念線上大調查的結果顯示,近五成媽媽擔心孩子無法經濟獨立,而在理財教育上遭遇最大的困難是缺乏素材。其實理財教育的素材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只要把握每一次的機會教育,就能輕鬆幫助孩子建立理財和價值觀。
根據財金智慧教育推廣協會發表的《二○一三全台媽媽理財觀念線上大調查》顯示,有高達四七%的媽媽,最擔心自己的孩子在成年後無法經濟獨立,其次有三六%的媽媽則是擔心孩子缺乏金錢管理能力而存不了錢。
正因為如此,金融理財教育的觀念日益受到重視,調查中也顯示,六二%的媽媽平時會教孩子理財,而教導的內容,又以「養成儲蓄習慣」高達九成居冠,其次則為「養成理性消費的習慣」,充分反映傳統社會根深柢固的「儲蓄」與「克制欲望」觀念。
金融商品日益複雜 財金智商FQ越顯重要
財金智慧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楊子江觀察指出,現代社會的金融商品越來越複雜,除了過去大家重視的IQ、EQ外,FQ(財金智商)也越來越重要,特別是在今日貧富差距擴大的社會結構下,若想改善此現象,金融知識教育是首要關鍵!
雖然對下一代施行金融理財教育的觀念已逐漸被接受,但調查結果也明顯反映出,媽媽們在親子理財教育上心有餘而力不足。在「教孩子理財最大的困難」一題中,比率最高的分別是「缺乏適切的理財教育教材」、「理財教育太抽象,不知從何教起」,針對這些困難,本刊特別邀請兩位在親子理財教育方面頗有心得的媽媽,一同分享她們最生活化的理財教育之道。
相較於傳統社會中「儲蓄」與「克制欲望」等較保守的中心思想,資深媒體人陳安儀教養一對兒女的理財觀念,則顯得積極、有趣。「我不會固定每月給零用錢,因為太麻煩、又容易忘記,但是他們每年的壓歲錢都由自己保管,不存銀行、郵局,也不放在父母這裡。」她認為,理財教育的第一步,應該讓孩子學習「該怎麼花錢」。
陳安儀進一步解釋,讓孩子自己保管錢、擁有自由支配的權力,不但不用擔心他們會亂花錢,反而能讓孩子更懂得規畫,且更珍惜自己用錢買來的物品。她舉例,有一次學跆拳道的女兒想買一件跆拳道服,市價八百元,但她認為,平常女兒穿學校運動服也可以上課,這筆花費並非必要,母女協商之後,決定雙方各出一半。女兒後來還精明的上網比價、找二手道服,整整比市價便宜一半。
理財教育第一步 讓孩子學習「該怎麼花錢」
但陳安儀強調,有了零用錢,孩子就不能再對父母予取予求,「否則,一個什麼都不缺的小孩,自然不會珍惜錢;只要開口,什麼都有,要錢何用?沒錢當然也沒關係。」也因為這樣的堅持,陳安儀的孩子甚少在街上哭鬧要求買某些東西;相對地,若孩子使用自己的錢堅持想買某樣東西,即使陳安儀並不認同,她會柔性建言,但不會強硬阻止。
她強調,「既然是他的錢,就要完全尊重他。」有趣的是,陳安儀觀察到女兒與兒子的花錢習性大不相同,女兒出手較大方,兒子則很節省,在理財觀念上就必須視情況因材施教。
前一陣子,陳安儀一家人到百貨公司購物,發現有一組兒子看了很久而遲遲未出手的玩具車正在特價;這時候陳安儀就會鼓勵兒子,趁特價的時候買回家,也順便告訴他,如果都不花錢的話,錢就不具意義了。也因為是「花自己的錢」,孩子下手前總是考慮再三,不僅考慮「划不划算」、「能否買得起」,還會考慮「實用性」。
兒子曾與她分享,雖然遙控車比較貴,但他其實比較喜歡用手「嚕」玩具車的樂趣,遙控器反而不那麼必要,「他不會因為價格比較貴,就認為比較好,或一定要買貴的。」
另一方面,陳安儀也建議,父母應該盡量延長滿足孩子欲望的時間,對於非必需品,盡量不要在孩子一開口要求時就立刻滿足他,並且不能以預支的方式購買, 例如借錢給孩子,讓他們之後再償還,「我希望他們理解,對於想要的東西,應該在有能力時再去買,否則長大後就很容易變成信用卡卡奴。」
而另一位擅長投資理財的媽媽保德信投信投資管理部協理林如惠的教育觀念,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她以自己的經驗分享,剛開始,金錢對於小孩而言是很抽象的,若父母直接買玩具給小孩,一百元與一千元買到的玩具,對小孩來說是沒有差別的;惟有讓孩子自己看價格、做決定,才能建立金錢觀念。
因此,自女兒學會加減法之後,林如惠只要帶女兒到外面餐廳吃飯,就會讓女兒看價目表,知道自己點的餐是多少錢,結帳時也讓她加總帳單金額,由女兒負責付錢與找錢;經由生活化的練習,女兒越來越了解價格的差異。有一次林如惠的先生提議帶全家人去吃高級日本料理,女兒一看到價錢,還反過來說服爸爸,去吃便宜的豬排飯就好。
雖然林如惠從事專業投資工作,但目前女兒只有小學三年級,所以,她並不急於灌輸投資觀念,反而是從生活中找機會分享金融基礎知識。除了平時就讓女兒擁有零用錢,每次一家人出國遊玩時,她會要求女兒拿零用錢來兌換外幣,用來買自己喜歡的紀念品。
生活點滴教理財 用餐看價目 出國換錢教匯率
當女兒用一千元新台幣換到三千日圓時,會感到好奇,她就趁機解釋「匯率」的觀念。「慢慢的,她也開始理解到每個國家的物價水準不同,例如到了泰國,會說這裡的冰淇淋比較便宜。」林如惠笑說。
還有一次,管理員到家裡收修電梯的費用,因為身上錢不夠,林如惠向女兒借了一千元,過了好一陣子,林如惠才想起這件事,便加計了幾十元利息一起還給女兒,女兒覺得很有趣,天真地詢問:「為什麼錢會變多?」她便解釋了原因,再延伸應用到「錢存在銀行會產生利息」、「銀行借貸給一般人會收取利息」等概念。
而女兒平常在家裡看新聞時,也會聽到一些不懂的金融專業名詞而發問,例如通膨是什麼?林如惠就會以簡單易懂的方式說明,並以中國的豬肉價格對通膨的影響,來解釋供需關係,「我發現,如果是我主動教的東西,她會忘記;而她主動問的,都記住了。」林如惠認為,教導孩子金融理財知識不要定位為「學習」,趁看電視或睡前的時間閒聊,孩子比較不會有壓力。
此外,林如惠認為,讓孩子養成區分「需要」與「想要」也很重要,她與女兒就約定,若要由媽媽出錢購買非必需品,要具體列出理由來說服她。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年暑假,女兒想參加一個全日夏令營,但是價格比其他營隊貴上兩倍,林如惠就要求女兒寫下為何一定要參加這個營隊的理由,「後來她寫了很多項,其中一項『如果我參加這個夏令營,你就不用幫我準備午餐。』最能說服我。」女兒小小年紀就能以「利他」的角度成功說服媽媽。
談到生活化的對話,陳安儀與林如惠都不約而同認為,日常生活中處處都有向孩子解釋金融理財知識的機會,並不需要特地抽出一段時間來進行,關鍵在於父母必須有耐心,並以「重視孩子提出問題」的態度來提供解答。
雖身為投資經理人,林如惠並不刻意教導金融知識,而是趁著看電視或睡前的時間,與孩子閒聊分享。(攝影/林煒凱)
對金錢的正確認知 也是理財教育的一環
陳安儀的女兒曾問她:「媽媽,我們家算是有錢還是沒有錢?」甚至同學間會比較家裡房子的大小來評斷財力,這時候陳安儀就利用機會向女兒分析解釋,自家的房子雖然比較大,但位於郊區山上,交通不方便,價格比較低;而同學家位於市中心,雖然坪數較少,但價格卻貴很多,解釋完後,她還要女兒自己計算價格乘上坪數後的總價,讓孩子的體會更深刻。
另外,陳安儀也非常重視價值觀的傳承。她笑說,兒子看到鄰居開高級跑車,曾天真地問:媽媽為何不開BMW?她用淺顯的方式向孩子解釋,錢要用在重要的地方,有些人如果買了跑車就買不起房子,且每個人對價值的認定不同。
後來,兒子說「長大想買一輛藍寶堅尼的車子」,問她需要多少錢?又問她哪些職業可以賺比較多錢?陳安儀慎重思考了許久才回答,可替代性高的工作,薪水低,專業度較高的工作則反之;也同時告訴一心想當動物園管理員的兒子,雖然這個工作的薪水可能很難買到藍寶堅尼,但能擁有一份自己熱愛的工作,卻能獲得更多快樂。
陳安儀回想,她最常與孩子分享的觀念就是,賺錢的目的,在於讓生活舒適愉快。因為她希望,孩子也能像她一樣做金錢的主人,適當的運用它們,而不是為了「賺錢」成天團團轉,損失了更重要的親情與時間。
▲點圖放大
資料來源:財金智慧教育推廣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