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將理財教育納入九年一貫教材課綱已兩年,成效如何?父母想要避免辛苦大半輩子,卻養出啃老兒的狀況,光靠學校教育就夠了嗎?若想要教出具備理財力的孩子,該怎麼做?
近年來由於教育部將理財教育納入學制,加上各金融機構積極推廣各式各樣的兒童理財營,「到底要不要教孩子理財」成為新顯學。更有許多信仰「凡事要贏在起跑點」的父母認為,理財能力已經成為小孩未來的競爭利器,培養小孩的理財力,也避免養出一個「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啃老兒。
問題是理財能力從何教起?尤其是連自己都不懂投資理財的父母,更顯徬徨。回到教育的初衷,透過「五感並進」,在遊戲、體驗甚至玩樂中培養孩子的理財能力,成效會更為突出。
不同階段教育目標不同
首先是父母必須理解,理財教育絕對不只是教孩子理財與投資而已,而是傳承一套健康正確的金錢價值觀,透過有意識的溝通與重複練習,讓孩子認知金錢的交換功能,並透過交換的體驗過程,學會選擇與取捨。
隨著孩子認知發展的階段不同,親子理財教育的目標也應該不同。學齡前的兒童正在摸索這個世界,父母可透過各種遊戲、繪本、玩具等開始與孩子溝通「錢」的功能與價值,也就是透過「聞」,先讓孩子知道錢是什麼。
小學階段,親子理財溝通的重點,則是讓孩子認「識」金錢,除認識金錢的功能,也認識如何使用金錢,培養正確的觀念,更重要的是奠基養成一輩子良好的金錢習慣,像是存錢、記帳、編列預算消費等。
國中階段,大部分都在校外補習的孩子,花錢的機會變多,也會因為同儕比較,而產生更多消費的欲望。這時候是最好的時機,與孩子溝通更深的金錢價值觀;資源應該如何分配?什麼該買,什麼不該買?用什麼方式使用金錢,才能讓金錢的效益發揮到最大?父母必須花更多的力氣與心思,引導孩子理「解」金錢。
高中階段,許多孩子已經有能力開始打工了,從自己辛苦賺錢的過程中,進一步「肯」定金錢的正面價值,並學習自行支配運用金錢的成就感。這個時候,投資理財的知識,可以慢慢加諸在孩子身上。
到了大學,甚至大學畢業進入社會,在從小深入扎根的重複練習下,孩子應該「擁」有了完整的金錢價值觀,同時也培養了良好的金錢習慣,是時候父母放手,讓孩子練習自行賺取、支配、運用甚至投資一筆金錢,慢慢地確認自行掌控經濟能力的基礎。
親子理財教育五感並進
至於每一個階段,父母可以運用哪些方法或工具,達成「聞、識、解、肯、擁」的目標呢?五感並進,絕對是父母與孩子一起玩得開心的必要元素。
哪些工具可以五感並進地協助父母進行親子理財教育呢?
視覺──閱讀、電影、電腦互動遊戲、桌遊。
聽覺──電影、遊戲、故事、隨時機會教育的言教。
嗅覺──真實生活中隨時帶孩子討論新聞事件,分享人際互動案例,培養孩子的觀察力。
味覺(體驗)──各種理財營隊、課程、遊戲、超市、購物網站……,讓孩子在環境中真實浸潤,學習各種金錢價值觀與消費技巧。
觸覺──玩具、教具、桌遊、課程、營隊等。
不過不管怎麼玩,所有的學習方式都不如父母以身作則,讓孩子實地情境操作重複練習來得有效。
隨時與孩子一起溝通金錢觀,與孩子一起練習分配,並且取捨決定,一起建立家庭預算表,一起開家庭會議討論家庭大項家用分配與支出、一起分享投資或儲蓄計畫的經驗值,甚至一起討論家裡的旅行或消費計畫……。
當孩子習慣成自然時,父母不必刻意教,就能輕鬆地從親子共玩的無數遊戲中,玩出理財力。
(本文作者為親子理財部落格「生活理財實驗室」版主)
▲點擊圖片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