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中旬以來台股漲勢再起,並挑戰去年高點八一七○點,外資再度扮演重要推手,因此掌握外資或法人的籌碼變化與選股方向,成為當前必要的功課,其中台積電、聯發科、可成、和碩、金融股等,值得注意。
別只跟著外資報告買賣
就國內對於主要法人的分類來說,自營商操作比較偏短線,外資、投信則以波段操作為主;而外資較偏重大型股、投信對於中小型股比較拿手。另外還有壽險、政府基金等法人,但資料較不易蒐集。所以,了解這些法人的操作模式,配合自己的投資屬性,就可以開始跟著法人的腳步了。
只是,該如何跟外資單、搭法人車呢?常看到媒體報導外資券商發布研究報告,將某檔個股的目標價調升或調降,一般投資人可以照著買賣嗎?《巴菲特選股魔法書》作者、曾在外資券商服務多年的洪瑞泰指出,這些研究報告是外資券商提供給他們的客戶「參考」,並非「指令」,所以若出現報告喊買進、這家券商當天卻賣超,也只能說是客戶不認同,甚至可能沒看到這份報告而已。
至於報告內容準不準?洪瑞泰表示,外資也是人,用的研究方法是以基本面、大波段、趨勢性為主,往往也會愈漲愈樂觀、愈跌愈悲觀,所以不準很正常;加上外資報告從寄給客戶到媒體披露,還有時間上的落差,報告刊出時也許已經漲或跌一段了。所以,跟著外資報告買賣股票顯然是不可行的。
三大法人交易資訊有盲點
怎麼追蹤?台灣證券交易所每天都會公布三大法人的相關交易資訊,主要有三份:「買賣金額統計表」是用來觀察當天法人整體買賣超的狀況,「買賣超日報」則列出每檔股票當天的買賣張數,「買賣超匯總表」把當天主要買賣哪些個股依張數多寡排序。
很多投資人就以這些資料作為法人動向的參考,甚至買賣依據。但其實這是有盲點的,因為以上三份資訊中,有兩份是以「張數多寡」來排序,但外資或法人在做投資布局與決策時,從來不是以張數為考量,而是以資金比重來決定對某檔股票的看好度。
例如外資某天買超一萬張、每股十元的A股票,並買超五百張、每股八百元的B股票,在張數排行上A股票應會名列前茅,B股票也許連前十名都排不上;但其實外資今天買超B股票的金額是A股票的四倍,顯然外資更看好B股票的後市。所以買進張數多,未必代表法人看好,而要以「買賣金額」作為參考依據。
除了買賣金額外,另一個值得留意的是「連續買賣超天數」。這代表法人對某檔股票的看好度是否延續,若某檔股票法人連續買超的天數愈長,代表法人愈看好該股,成為波段飆股的可能性也大為增加。這時再以「買賣張數」作為輔助篩選的標準,就更能精準掌握法人的動向。
以近期來說,本波台股從四月十六日低點七六八八點起漲,到五月三日已突破去年高點八一七○點、直逼八二○○點,三周漲了近五百點。但很多投資人措手不及,眼睜睜看著指數一路漲上去,又看到外資在期現貨連續買超,再度成為本波領漲的主角。這時就可以利用「買賣金額」與「連續天數」,找出本波外資買超的標的,並適時切入。
觀察金額、買賣天數
至於近期外資連續買超五天以上、且買超張數最多的前十名個股,可作為外資買進延續程度的參考,例如最近金融股的中信金、永豐金、台新金、第一金、富邦金和國泰金,就值得投資人觀察追蹤。
儒鴻、永大、建大、義隆電 可能納入MSCI成分股
今年第二次MSCI季度調整將在5月底實施,並會在5月15日宣布,哪些個股會成為新納入的對象?目前儒鴻、永大、建大、義隆電等呼聲最高。
MSCI台灣指數是由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公司(MSCI)從台灣全體上市櫃公司中,挑選具代表性與可投資性者組合而成。由於MSCI公信力高,如果台股被MSCI調高權重,全球基金配置在台灣的資金比重就會增加;至於新納入的成分股,也將有波段漲勢可期,反之被剔除的個股,也將面臨持續賣出的衝擊。
MSCI挑選成分股的標準很多,包括市值、流通在外股數、大股東持股比率,以及對外資的投資限制等。目前共有台積電等114檔,大多是大型績優或龍頭股。
為了因應市場變化,MSCI會以三種方式追蹤並調整成分股,分別是半年度與季度的定期調整,以及不定期調整。其中季度調整時間分別為每年2、5、8、11月底進行,並在兩周前宣布。
從前面提到的選股標準來看,市值是主要考量因素之一,因此如果研究2月底以來台股市值前120名左右的升降變化,也許可以找出外資未來的方向,甚至領先布局。例如最近市值上升幅度頗大的儒鴻、永大、建大、義隆電等,都有可能被新納入成分股中,值得注意。反之,成分股中市值大幅縮水者,也要提防外資賣壓湧現,如F-亞德、元太、立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