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保局總經理羅五湖一句「勞保基金不買冷門股」,引發爭議;《今周刊》邀請長期投資專家,從股票「投資」、而非「交易」的觀點著手,分析政府基金應該有的投資之道,以確保人民的血汗錢。
《今周刊》邀請台股投資經驗長達三十年的長期投資專家,針對羅五湖所提「禁買冷門股」的投資觀念提出建言,希望九百萬勞工的權益,能夠得到更好的保障。以下是這位要求匿名專家的觀點。
今天打開報紙,我看到幾個有關政府基金委外操作的訊息,第一、勞保基金不買所謂低成交量的「冷門股」;第二、長期以來,我們無論勞退、勞保基金的自營績效,都是委外代操的好幾倍;第三、我們的政府基金委外的主因之一,是因為銓敘部等單位「人員不足」。說真的,這些政府官員的思考,我只能用「匪夷所思」來形容。
冷門股未必是本質不好
目前?面上許多好的股票,一開始都是從後者的「冷門股」開始,默默努力,逐漸凝聚市場的目光,最後才得到市場普遍的認同。如果股票投資都能夠從這種股票著手,最後自然會得到很好的報酬,這也就是所謂股票「投資」的概念。
然而,今天的政府基金卻是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一開始就把這樣的股票摒除在外,所有「冷門股」無論好壞,一律不得買進,如何期待未來會有好的報酬率呢?
我的建議是,如果一定要在意流動性風險,可以規定「冷門股」的投資必須在一定成數以下,例如不能超過一五%;只要挑選得宜,未來這一五%的「冷門股」,每年可能帶來一、二成的穩定獲利。
我以多年台股投資的經驗,和大家分享「投資」與「交易」的不同。從「投資」的觀點來看,是去看股票最本質性的東西,但大家現在可能都被市場假象迷惑了,本質就是「這家企業現在的價值是不是具備投資價值,尤其未來有沒有價值」。
政府基金是許多人退休仰賴的資金來源,若以錯誤的投資觀念操作,如何創造好的報酬率?(攝影/陳俊銘)
標的對了 流動性不是問題
我這樣說,並沒有詆毀「交易」的重要性,因為它創造市場的流動性;但今天操作政府基金,是許多人未來退休生活所仰賴的資金來源,本來就應該從長期績效的觀點去檢視,而不是著重在每天的「交易」上。
此外,在「投資」上,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就是必須遠離「從眾」的心態。因為當所有人都重視這些流動性,市場資金自然就過度集中在這種流動性和大型股身上,股價就愈貴,即使這是一檔好股票,但股價(報酬)也難再有太多往上的空間;反而人家棄如敝屣的東西如果是好的,你才能逢低買到好標的。這是股票「投資」一定要學會的「反向思考」。
舉個例子,為什麼世界上有錢的人這麼少?因為他的作法和人家不一樣;如果你的作法都和人家一樣,就是和多數人一樣,就都不會是很有錢的人。這是很簡單的邏輯,股票市場也一樣,如果你們都這樣玩,怎麼可能創造好的績效?你如果要和人家蹚混水,怎麼可能創造好的績效?
再者,投資的最終目的,當然是報酬率。我從報上讀到,無論是勞退基金或勞保基金,都表示「自營操作」是「委外操作」報酬率的三到四倍(勞保基金十二年來,自營績效四.五%,委外績效一%;退撫基金自營績效一二%,委外績效四%),既然如此,為何不自己操作就好?政府官員給的答案竟然是因為「人員有限」。
人員不足何不擴充編制?
姑且不論委外之後產生的弊端,我認為自營的報酬之所以勝出,是因為自營經常肩負「護盤」的責任,這本來不應是政府基金的目的,卻歪打正著,為了護盤,所以必須「逢低買進,逢高賣出」,而這剛好符合「低進高出」投資法則,自然會賺錢。
既然如此,為何不把錢留在政府手上自營操作就好?這些動輒好幾百億元的資金,只要多一個百分點的報酬,就是好幾億元的獲利,這是全民的錢。
為了能夠得到更好的報酬,銓敘部、勞保局都應該增加編制,甚至成立一個專責機構來管理,但我看到報紙上有官員說,「由於勞保基金委外代操的金額『只有』三、四百億元??」云云,這是人民的血汗錢,我不懂負責的官員為什麼是以這種輕忽的心態在處事。
如果主事者的心態如此,又缺乏正確的投資觀念,不時給予錯誤的指令,政府基金的風雨,恐怕還未停歇,人民的權益,還將持續流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