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原則因各人人生際遇不同,而莫衷一是。于美人幾經波折,最後在投資路上採取「完全投入法」,全心專注工作、收入存在銀行。她的理財血淚教訓,給投資人三個寶貴的啟示。
于美人投資失利,至少提供一般人三個理財啟示,首要就是:蒐集情報不如發揮特長。很多人急於致富,道聽塗說,四處打探明牌。德盛安聯投信行銷企劃部副總陳怡先認為,這種情況可理解,但除以開放的心胸及態度接收來自各種管道、四面八方的訊息外,投資人也應有一套「防火機制」,用來檢視馬路消息是否可靠。
啟示一 鎖定自己擅長領域
像于美人從大賣場中,發現某家的火鍋調理食材一包難求,進而興起投資該公司的靈感。從日常生活體驗觀察,原本可為投資帶來許多驚喜,但缺乏縝密的思考而躁進投入,最終不但事與願違,還可能以悲劇收場。
「一般人若逛街時,發現某項產品缺貨,可進一步設想原因,是與店家進貨狀況有關,還是產品確實熱賣,造成市場供不應求;就算銷售成績好,回到數字管理上,也應檢視公司營收表現。每月十日投資人都能在公開資訊觀測站看到最新數字,若成績確實優於上月或去年同期,便可當作觀察名單,持續追蹤。」陳怡先提醒,有時產品利潤過低,對廠商獲利貢獻不大,股價表現也會與產品熱銷狀況脫鉤,這部分變數也應一併考量。
財經名家蕭碧燕則認為,隔行如隔山,投資若非自己的專長,就要嚴肅看待,不可輕忽怠慢。「每人都只聽說別人賺很多,卻從來不了解別人做了多少功課,就像大家在螢光幕前看到藝人發光發熱,賺錢如流水,但鮮少人能體會蔡依林為了練舞吃了多少苦;張惠妹成名前,過什麼樣的日子?所以不管是誰都應認清投資的本質,進場前務必讓自己熟悉、甚至變成專長。」
啟示二 掌握風險再求獲利
于美人幾經波折,終於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嘗到投資獲利的果實。凸顯找到自己特長且熟悉的理財工具,是成功投資的基本要素。「不投資自己不懂的產品及工具,找到適合自己的標的,正是低利環境下,讓自己收益加乘最重要一課。」陳怡先補充。
另一個啟示就是,追求獲利不如掌握風險。很多時候,理財盲點在只看到獲利,而忽略風險;一味追逐報酬的同時,卻身陷險境而不自知,財富非但未能如願累積,反而漸漸侵蝕殆盡。因此試著轉換態度,先從風險角度評估理財安全性,確認可承受最大損失後再求獲利,就不怕血本無歸,與財富目標背道而馳。
「很多人喜歡跟會,或為親朋好友作保,在我看來,這些風險自己皆無法掌控。不論是出自情義相挺,或純粹信任『會頭』、親朋好友絕不可能倒會,都忘了一個重點,互助會形式根本就像連坐罰,『會腳』付不出錢來,會頭也會遭殃,難保不會波及到自己。」蕭碧燕說。
陳怡先指出,跟會是過去常見周轉資金的管道;對生意人來說,短期籌措資金便利,也有不少社會新鮮人,在長輩鼓勵或強迫儲蓄要求下,加入跟會行列,有些人確實因此累積到第一桶金,或存到房屋頭期款。但跟會前仍須設想,最大風險即是倒會,資金都將付諸流水;除非有把握控制這樣的風險,否則還是少碰為妙。
啟示三 高所得族群宜保守
第三個啟示則是,錦上添花不如銀行定存。蕭碧燕指出,很多人總認為,把錢放在銀行是最差的投資;其實不然,投資目的不外乎是讓錢變更多,對只有二百萬元資產的人來說,財富或許不足,因此需要積極投資,擴大收益;但對於身價兩億元的人而言,這輩子只要守穩財富,便能達到財富自由的境界。
「高資產人士將錢老實地存在銀行,利息雖低,但至少不傷本,可安心過日子。此時最佳的理財工具,反倒是如何守住財富。」蕭碧燕說,于美人應屬高所得人士,因此謹慎小心地守住錢財,勝過一切。而她現在的做法就是明智之舉,將來若要投資,也應將該守住的部分放入最安全的地方(像定存)。其餘的再拿去投資,且事前多問值得信任的專家,以免重蹈覆轍。
陳怡先表示,理財的最高指導原則,會隨個人人生經歷而有不同結論。提醒投資人,理財結果難免不如預期,讓人失去信心,但是事後釐清虧損原因,多半是投資決策有誤,未必與產品好壞有關。
于美人發現世上沒有致富捷徑,只有腳踏實地付出,才有相對回饋與累積,這個結論,何嘗不是理財最高宗旨。認清自己的需求與目標,並按計畫走,才能順利達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