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六日的法國總統大選與希臘國會選舉,宛若是兩國對「財政緊縮」或是「財政擴張」的一場公投。擴張路線勝出,投資市場立即以負面回應,因為過去十餘年來,法國和歐豬國家就是因為財政過度擴張,而走到今天的困境。
五月六日,法國總統大選與希臘國會選舉的投票結果,充分顯示了以上所說的兩個浪漫。這一天,法國選出了新總統歐蘭德,他主張「不要緊縮,改用成長路線救歐債危機」;希臘兩大政黨則在新的國會選舉當中席次未過半數,意味著該國原本「同意透過緊縮財政換取紓困金」的協議,即將開始動搖。
法、希選舉結果 顯示歐債國家仍在掙扎
在歐債危機的惡性循環迴圈裡,無論是選擇「緊縮」或是「成長」,似乎都是走出惡性循環的可行之路。緊縮路線的邏輯是透過省吃儉用先求債務減少,接著就能用更多的財政政策來刺激經濟成長,經濟成長之後稅收增加,也就不用擔心債務問題。成長路線的邏輯是,透過政府擴大支出先求經濟轉強,有了豐沛的稅收之後,債,也就不是什麼大問題了。
在此之前,由德國總理梅克爾與法國總統薩科奇主導的政策方向屬於「緊縮路線」;這一回,法國人決定改變路線,選擇「成長」。對於法國人民來說,新總統歐蘭德所主打的「成長路線」,遠比現任總統薩科奇的「緊縮路線」來得輕鬆好走。
只可惜,歐蘭德的「成長路線」雖然「邏輯上似乎可行」,但在實務上,恐怕得不到太多的市場掌聲。
原因在於,歐蘭德主張「透過政府擴大支出以求經濟轉強」的路線,根本就是法國走過的老路。二○一一年,法國政府支出占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比率已經超過五六%;一二年,據國際貨幣基金(IMF)預估,法國政府支出占GDP比率仍達五五.八%以上。事實上,在過去十年,這個比率數字在法國從未低於五一%。
相對而言,歐元區最強經濟體德國的過去十年政府支出占GDP比率,則是從未超過五成。即使是在金融海嘯發生後的○九年,德國擴大財政刺激救經濟,政府支出占GDP的比率也僅有四八%。
換言之,法國的經濟問題很多,但絕對不包括「政府花錢不夠用力」這一項。如今,法國人選擇了「透過政府擴大支出刺激成長」的路線,這條路線,恐怕禁不起最基本的市場檢驗:只要把上述的數字攤開來,就能發現新總統歐蘭德開錯藥方,或者,是故意選擇了容易討好選民的錯誤藥方。
關於「成長路線」,英國《金融時報》是這樣評論的:「如果大舉建造公路和鐵路就能創造長久繁榮,那麼,希臘和西班牙的經濟現在應該朝氣蓬勃……。雅典的地鐵很漂亮,西班牙的高鐵讓人驚豔;但,今天希臘和西班牙卻有一大堆經濟麻煩。」
投資市場反映 顯示「擴張路線」不受肯定
在法、希大選前夕,歐美各國股市已先以大跌反映;選後首個交易日,亞股全面崩跌。短線而言,市場已對「成長路線再次上訴」投下反對票,這樣的反對聲音,會不會擴及歐元區公債市場,造成問題國家公債殖利率再次飆高,引發新一輪的償債危機,這是首要觀察重點。
接下來的觀察重點,是兩國政府是否真會兌現政策支票?在這部分,倒是可以稍微給予樂觀期待。
值得樂觀期待的原因,在於「歐蘭德不可能不知道政府支出救不了法國和歐洲」。富蘭克林投顧表示,即使歐蘭德勝選,但預料包括財政撙節及勞動市場改革等仍然勢在必行;法國也很清楚,不能與德國全面翻臉,無論是出於無奈或發自內心,歐蘭德都必須適度妥協。
換句話說,在法國與希臘的選舉過後,對於歐債危機未來發展的最佳劇本,是「法國與希臘人民發現被政客所騙,緊縮政策仍是主導歐元區的未來路線」。若此,則法國人與希臘人所表現的浪漫激情,就能被控制在「短空」的格局之內。
據目前消息,歐蘭德勝選之後的第一個重要行程,就是前往德國拜訪梅克爾;此前,梅克爾已強調,既定的緊縮、撙節路線不容大幅調整方向。至於歐蘭德想要重修「歐盟財政協定」,梅克爾更以「免談」表態。
往好處想,如果投資市場對「成長路線再次上訴」的強烈負面反映,能讓南歐諸國再次認清「苦日子難免」的現實,那麼,這兩場選舉的結果,對於歐元區的未來,未嘗不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