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過後會有春天,景氣循環早晚脫離谷底,把購物清單準備好,時機成熟時,才不會手忙腳亂。
人類研究大氣活動的方法,可粗分為氣象與氣候。最近颱風密集從台灣周圍經過,搭配從北方南下的鋒面,造成氣溫快速下降、風急雨驟,這是氣象。
另一方面,雖然十月出大太陽的時候還是熱,但終究已經是秋天,早晚涼爽,沒有夏天悶熱,這是氣候。
證券投資者習用的工具,也能這樣類比。如果把技術分析比作氣象,基本分析就等同氣候。一個每天盯著衛星雲圖,一天至少要畫兩次標滿風向、氣壓、溫度與溼度的天氣圖,用來預測幾個小時後,實用性最多不超過五天的天氣。技術分析者的買進、賣出訊號也是這樣,不管是來自圖表或統計,同樣有賞味期的限制。
一個常被忽視的事實,當被預測的未來到了之後,套上實際成交的紀錄,可能就讓原來的建議轉向。
氣候的時間長度是另個量級,關心的變化轉折,都在一年以上。
事實上,現在從事全球暖化的氣候學者,研究對象是幾百、幾千萬年前的化石,只要找得到的數字都要列入考慮。他們想破解的,不光是這幾年冬天不冷,雨越下越大,這些氣候異常的現象。更想解決五十年後北極的冰會融化光光嗎?還是可能讓人類滅絕的冰河時期,在幾年內會讓我們全都結冰?
做基本分析的,要把一家公司的價值弄清楚,那就不是爭一日之長短,至少是三、五年以上,一個景氣循環的光景。固然有可能因為突發事件,加速產業枯榮的變化,如同小行星撞地球,立刻造成冰河期。像蘋果的iPad,把所有PC相關公司從穩定成長,直接掃到衰退重整的階段。但大概率來講,基本分析得到的結論,可以用比較久。如同現在可以預測:下個月的平均氣溫,會比兩個月前的低。有可能出錯,但贏面很高。
定出目標價 總有幾家跌下來讓你買
買進?還是賣出?
以前想過,以基本分析來選股,用技術分析作為買進、賣出時點的依據。理論上,這樣應該勝率最高,擷取兩家之長,又可避開風險。實際上,練好單一戰技都已經很稀有,別說要兼顧矛盾的兩派。從技術指標看,市場進入空頭,反而這時很多股票才價廉物美,才跌出長期買進的好時機。
相同的時點,方法不同,結論正好相反,要調和兩者,談何容易。所以要到高級班,兩門功夫都很熟練,才可能應用到實戰。
不論如何,冬天過後會有春天,景氣循環早晚脫離谷底,就算現在不想買,不表示永遠都不能買。所以要把購物清單準備好,時機成熟時,才不會手忙腳亂。
挑候選人,還是要看基本面,才不會白做工,前面反覆講,技術指標變化快速,晚上做的工作,頂多適用到隔日開盤後半小時。把喜歡的公司財報細讀過,再研究產業報告,訂出心動的價格。列個十幾二十家,都算出目標價,接下來就等著,總有個三、五家,真跌下來給你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