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公司總是喜歡放消息,強調公司高營收、高新展店數等利多,讓投資人掏錢。但是小心,連國際連鎖企業星巴克(Starbucks),也有耍花樣的時候!
聰明的投資人只要比較二項指標,就能拆穿騙術背後的真相......
傳奇投資人巴菲特總是大方地分享他每年寫給投資人的信,把這當成教育工具,教導所有有志於此的人了解投資這門藝術。在其中一封信中,股神為大家上了一堂辛辣犀利的課,說到一項和我們息息相關的主題:利用財務騙術隱藏真相以欺瞞投資人的企業。
這封信中提到一段重症病患和醫生之間的對話,場景就發生在當病患知道X光檢驗結果之後,病患不願意接受代表健康惡化的資訊,他的直接反應是要求醫生修飾一下X光片。巴菲特利用這個小故事警告投資人某些企業管理階層的作為,這些人試圖修飾財務報表,以隱藏企業經濟健全度不斷惡化的真相。
無疑地,企業利用財務騙術遮掩不佳的財務經濟體質,效果不會勝過醫生藉由修飾X光片來改善病人的健康。耍弄這類花招根本毫無意義,因為企業情況惡化的真相並不會因此改變,而且終究有一天紙會包不住火。
簡單數字 揭露詭計
舉例來說,許多人都認為,營收成長是衡量企業整體成長重要且直接的指標,企業也經常提供額外的數據以補充說明營收項目,為投資人提供更清楚的觀點。
投資人樂見這些資訊,然而,有時管理階層提供的營收指標卻充滿誤導意味,若投資人沒有設定適當的保護機制,就會因此受到傷害。
為了將上述資訊提供給投資人,管理階層通常會提報一個稱為「同店銷售額」或「可比較店面銷售額」(編按:開幕時間相同的店銷售額)的指標。這個指標針對店面設立了可比較基礎,以計算營收成長,讓投資大眾可以就真實營運表現得出相關性更高的分析。
當企業穩定成長時,同店銷售額的成長趨勢應該和店面平均營收的成長趨勢一致。若把同店銷售額拿來和店面平均營收(也就是將總營收除以總店面數)變化相比較,投資人很快就可以探知業務的變化趨勢到底是正向成長還是負向衰退。
舉例來說,假設某公司的同店銷售額成長率和其店面平均營收的成長紀錄相當一致,如果在這股趨勢當中突然出現重大的偏離,同店銷售額加速成長但店面平均營收萎縮,投資人就要當心了。這樣的偏離指向以下二個問題:(一)新開的店面營業情況開始走下坡,(二)公司變更同店銷售額的定義。
利用這一套架構,投資人也可以在二○○七年時看出星巴克(Starbucks)的狀況,得以在公司揭露真相之前即先行反應。企業通常會揭露他們如何定義同店銷售額。一旦揭露定義後,投資人要一期期追蹤這項指標就不是什麼難事。
營收衰退 粉飾太平
從○四年到○六年,星巴克可比基礎範圍內的店面每季都在改變,因為這家公司持續不斷收購美國各地的加盟業者,將他們納入可比基礎。
因此,星巴克用來計算同店銷售額的店面每季略有不同,而這很難稱之為可比較的指標。
如果星巴克買下表現最佳的加盟店,這樁收購案就會對同店銷售額的績效表現造成正面效應,導致投資人對公司的基本營業成長有錯誤認知。
星巴克○六年的同店銷售額成長趨勢,開始和店面平均營收成長分道揚鑣;○七年時差距更為擴大;到了○七年九月,美國星巴克提報的營業額有史以來第一次衰退。
當美國的同店銷售額在同年十二月轉為負成長時,星巴克宣布公司不再揭露同店銷售額的數字,宣稱這個指標將「無法充分代表公司績效」。
就像星巴克在業績不振時一樣;當二○○○年底時機艱困時,電腦廠商捷威(Gateway)也不再揭露他們的電腦銷售數字。這項指標是提供給投資人的重要數據,捷威改變揭露內容,導致證交會稽查這家公司,並將這些行動貼上「嚴重誤導」的標籤,因為這家公司故意模糊電腦消費需求疲弱不振的事實。
股神巴菲特對於編造不實「擬制」指標的管理團隊相當不以為然。他把這種作法比喻為,弓箭手對空白的畫布放箭,然後自己拿筆畫出靶心。
(本文選自第二、十四章‧楊卓翰整理)
投資人必懂的財報分析:精準投資看財報,長期獲利靠分析
作者︰喬治.福瑞羅、
林帝亞.施萊佛
譯者︰李家豪
出版:梅霖文化
內文簡介︰本書提供財務報表整體概念, 並說明如何利用年報與公司申報資訊(如台灣公開資訊觀測站),來分析一家公司的獲利能力、流動性及償債能力。
賺錢的邏輯你懂了!用大白話說的財務報表速讀術
作者︰郭榮芳
出版:大寫出版
內文簡介︰書中先由簡單如「台灣高鐵和台北捷運哪個貴」這類最簡單的例子開頭;一直到正式看出一張上市公司財務報表的奧妙與心得, 讓你真正了解「賺錢的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