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產管理專家黃書明認為,理財教育目的在建立正確的價值觀。他反對大學生做股票,認為小孩要在真正有收入後,才有需要教他們如何利用工具,進行投資理財。
知識多不代表理財觀正確
「坊間有很多親子理財講座,課程內容都太偏重在技術及特定層面,忽略什麼才是真正成功的理財教育。」黃書明質疑,教的人是要有專業理財知識,還是正確理財觀念?有些父母從小帶著孩子看股票,就算技術分析、股票代號再滾瓜爛熟,也不代表小孩就具有正確的理財觀。
黃書明雖然是投資理財專家,但從不跟小孩討論股票、基金,這種「技術層面」的問題;他重視的是「基本價值觀」,只要中心思想不偏差,理財教育就算是成功。而他灌輸給小孩最重要的兩個理財核心觀念,一是量力而為,另一是不比較、消費行為不受物質欲望所控制。
量力而為,即收入與支出取得平衡;不比較心態,則是讓小孩知道有付出才有收穫的道理。懂得量力而為,就不容易產生負債;想要的東西,必須經過相對的努力才能獲得。
因此,與其說黃書明在培養小孩正確的理財觀,其實更像是在建立小孩正確的價值觀。他強調,理財教育就是家庭教育,不少父母將小孩送往理財營的作法,根本是本末倒置。
黃書明有兩個小孩,兒子在美國念大三,女兒今年也將前往美國就讀大學。小孩在異地求學,生活開銷情況不比在國內,錢不夠花的時候可隨時向父母開口。若要放手讓小孩在國外全權處理錢的事,除了父母對小孩必須充分信任外,小孩本身也要具備獨立自主能力,才不會三天兩頭跨海跟父母「求援」。
「老大的生活費是一學期給一次,如果有大筆支出,他會先列預算;女兒今年才要去美國念書,現在是高三,大小錢花費都是經過父母。」黃書明認為,兒子在美國念書,消費行為及預算規畫,目前都控制得不錯;要說從小有什麼特別訓練,他想,大概是從小就跟兒子說,「凡事要對自己負責。」
當孩子還在襁褓階段,黃書明就讓他們知道「會吵的小孩不見得有糖吃」,培養他們獨立的精神。「很多父母一聽到小孩哭,就會忍不住跑去抱小孩;在我們家不會這樣,小孩哭了,我們只會輕拍他、安撫他,讓他知道父母在身邊就夠了,而不是一吵就能馬上得到回應。」
等到小孩大一點,就要建立生活規範,像零食不能吃,玩具要等到特定日子,像生日或聖誕節才有;如果小孩開始跟同學、朋友比較,黃書明就會機會教育,告訴小孩賺錢不容易,想得到的東西,不是唾手可得,或對父母予取予求就有。沒有對等的付出,就不會有相對應的回饋。
「有些父母溺愛小孩,去逛百貨公司看到喜歡的東西,小孩就一定要帶回家,不然就賴著不走,或乾脆在地上打滾。在我家不可能有這種情況。」黃書明跟太太兩人訂出遊戲規則,小孩一年只有一到兩次可以「要禮物」的機會,想買任何東西,就要把握這個時機。
訓練努力和收穫的對價關係
不過,黃書明有但書,「就像公司給員工打考績一樣,孩子想要禮物,不是等時間到了開口,我們就一定會給,他們也要有相對良好的表現才行。」例如,努力念書、考試拿高分,或參加比賽得到優異的成績,藉此灌輸小孩「努力才有收穫」的基本價值觀。
「當然,以身作則也很重要。像我平常生活簡單、不追求名牌,物質欲望也不高。小孩多少會受影響,不買昂貴的東西。」黃書明舉例,女兒的手機用了好幾年,他主動問說,要不要換一支新手機?女兒回答說,「沒差,手機能用就好,要換就等上了大學後再說吧。」
「理財教育的重心,在建立正確價值觀及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像不愛吃零食,還能用的東西,不會因想換新就丟棄。」黃書明強調責任感,時常對小孩耳提面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因此,他反對大學生做股票;他認為,等小孩開始工作、真正有收入後,才有需要教他們如何利用工具,進行投資理財。
對黃書明來說,理財教育的第一課,沒有什麼比教小孩控制物質欲望更重要。
黃書明
現職:富蘭克林華美投信總經理
小孩:兩位,兒子大三、女兒高三
理財教育重點
1.量力而為、不比較心態。
2.有付出才有收穫,強調責任感。
3.控制物質欲望,建立良好生活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