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剛滿四十歲的侯昌明,從小就對金錢特別有想法,無論是賺錢、存錢、省錢都很有一套。他在年輕時就先訂出未來目標,再靠著一步步的縝密規畫,達成身價千萬的目標!從侯昌明的例子可以看出,只要有心,財富絕對是可以快速累積出來的!
知名主持人侯昌明,時常在螢光幕前大談他徹底奉行的節約理財經,因此總是讓人將他和「摳門」這樣的形容詞連結在一起。事實上,侯昌明還不只是重視每一筆金錢花費而已,就連他每一步的人生規畫,也都是經過縝密的精打細算。
侯昌明說,他在年少時期,早就預先想好要將資產快速累積到一百萬元,再逐步增加到五百萬、一千萬,甚至是二千萬元以上的規模。
「我原本期望能在五十歲前賺到五千萬元,然後快樂地退休去,想不到現在才四十歲就達到了!」從一百萬元要翻上五十倍之多,在一般人眼裡看來好像天方夜譚,但侯昌明卻提前達到目標。
在不惑之年就累積「不可能的財富」,深究其因,在於他能精準地將人生階段切割,計算每個生命歷程中,該有的財富目標和技法,特別是獨到的開源、節流、財富分配、投資生財之術;正因為如此,早在二十六歲時,他就賺入了人生第一桶金。
侯昌明一家合計共有10個戶頭,包括兩個孩子在內,每人都有各自的銀行、證券戶頭。(圖/侯昌明提供)
愛錢!「我從小就養成『愛錢』的習慣!」
之所以會起步比別人早,還是受到小時候家庭生活帶來的影響。侯昌明的童年環境從來就和富裕沾不上邊,父親的公務員工作雖然收入穩定、足以負擔家庭的開支,但是除了固定開銷以外,根本無力增加額外多餘的支出。
「我還記得,父親從國一暑假就答應要帶我去阿里山玩,但直到我四十歲了,都沒有兌現;剛滿十八歲時,很想要一輛摩托車代步,向家裡提了好幾次,從無下文。所以我從小就很清楚,想要買任何東西,就得靠自己賺來才行!」
因為在一個並不優渥的環境下長大,讓侯昌明學到賺錢、存錢的重要。「簡單地說,我可以算是從小就養成了『愛錢』的習慣!」從中學開始,他就趁著課餘時間到工地去搬鋼筋、賣廢鐵來賺取零用錢,每次的酬勞只有數十元,讓他腰痠背痛卻從不喊累;到了高中,還有經常頂著烈日,狂發上千張海報的打工經驗,即使一天只有三百多元的工錢,他也會小心翼翼地存起來。這樣一點一滴累積下來的結果,讓侯昌明在當兵前的學生時代,就已經有了六十萬元左右的積蓄。
不過,這筆得來不易的血汗錢,卻在侯昌明退伍後,因為做了錯誤的決策而花到一毛不剩。當時才二十四歲的他,先撥出數十萬元積蓄拿去買車,其餘大約十萬元資金則和朋友一起投資,結果車子一落地就折舊不說,連投資的生意也血本無歸。
存錢!賺的錢「全都拿去跟會了」
資產重新歸零,讓侯昌明不得不面對現實,繼續拚命工作存錢。他選擇白天四處賣保險,晚上又趕到台北西門町、板橋,甚至最遠到桃園的民歌西餐廳駐唱,同時兼職兩份工作,一個月薪水只有一萬四千元,卻能省到每月只花五千元。
「我當時住家裡,每天騎摩托車上下班,晚餐常常都是靠幾個小麵包解決,能省就省。」後來找到廣播電台工作,他也毫不鬆懈,一口氣接下五個節目企製、一個節目主持工作,即使每月薪資不到三萬元,他仍可存到二萬元。至於省下的錢怎麼花用?他說:「全都拿去跟會了。」
直到現在,侯昌明都還是喜歡藉由跟會來存錢。而且,還因為一次被倒會的慘痛經驗,自己理出一套跟會的學問與技巧。好幾年前,他曾經跟過一年每期五萬元的會,結果卻在剩下最後四期時,會頭突然失去聯繫,倒帳六十多萬元。有了這場花錢買教訓的經驗以後,他更小心選擇互助會。
他說,為了分散風險,每次跟會都找家人一起參與,一起分擔利息。假使感覺可能有風險,會腳因為急需用錢不斷將底標增加,就盡早先標下一個會以防萬一。
另外,互助會的會頭與每位會腳最好都要認識一下,能夠了解他們的品行與人際關係更佳。這麼一來,就能大幅降低倒會的風險,還能達到強迫儲蓄的目的。所以,侯昌明在他二十六歲時,就存到人生第一筆百萬元資金。
投資!「我每年就等著賺這一波!」
不過,要從資產一百萬元晉升到五千萬元究竟難不難?侯昌明很認真地說,「真的不難,但事先做好規畫確實很重要。」他說,自己從來沒想過要靠股票一夕致富,因為這樣的成功機率太低。
但是,一旦確立出期望擁有的資產金額以後,他就設定在二十年內,前十年每年達到二五%報酬率、接下來七年平均每年二○%,以及最後三年,每年一五%的報酬目標。
在大多頭時期,要賺得一、二成的報酬似乎還不成問題;但假使股市進入空頭,可就沒那麼容易了。侯昌明強調,他所設定出的目標,主要目的是為了給自己一股動力,讓資產持續向上翻升。「只要當年達到或超越目標報酬,明年就可少賺一些。」
過去曾經只會短進短出操作股票的侯昌明,在市場上經歷多次的賺錢與賠錢,他慢慢學到從失敗的經驗中,改正投資的行為模式,從積極操作心態改為鎖定幾檔個股作研究。
舉例來說,他在多年前研究過微星科技,定期觀察它每年的股價走勢。當年這家以製造主機板為主的公司,剛踏入正夯的光碟機市場,每年的EPS(每股稅後純益)都高達四元,而且股價總是到了年底除權息時,才出現一波高漲行情。「我告訴你,我每年就等著賺這一波,一連賺了四年,每次報酬率遠超過預定的二五%!」
事實上,侯昌明的父親也是位認真的股票投資人,每天晚上都花時間研究投資,但是幾年下來卻是白忙一場,不但沒有任何獲利,還常虧錢。後來,他才知道父親常常一次持有四十多檔股票在手上,「這麼一來,怎麼可能顧好每檔股票呢?」侯昌明說,他仔細觀察後發現,真正懂得投資的人,只須鎖定研究幾檔熟悉的個股走勢,最多持有不超過三到五家企業的股票,「懂得抓住波段操作,每年要賺二成以上,真的有機會!」
從股市的投資,侯昌明也磨練出耐性。去年的股災讓多數投資人賠得慘兮兮,侯昌明自然也不例外,帳面損失估計高達千萬元以上,但他決定耐心地等待,相信市場終有回漲的一天,並未急著認賠殺出,而今年價位終於又重回投資的本金之上。
不僅如此,他還藉由股災大賺了一筆。因為經濟不景氣,他發現消費者選擇盡量待在家裡,能不出門就不出門,因此帶動了「宅經濟」的商機,尤其相關的網路遊戲類股也跟著表現優異。他就在百元左右價位買進網路遊戲的個股,結果不到幾個月就連翻好幾倍,最後累計獲利千萬元出場。
「我知道在市場崩跌時還要穩定獲利並不容易,所以一定要抓緊機會賺『災難財』。」例如,侯昌明選擇在南亞海嘯發生時,大舉買入泰國基金;又在原物料大幅修正期間,搶進拉丁美洲市場,這些投資決策都讓他大賺一票。
「因為我發現到,當這些重大災難發生造成市場修正,肯定會有絕佳買點出現。」靠著有計畫地投資,他在三十歲就賺得人生第一個一千萬元。
守富!「股票不可能永遠都賺錢」
原本侯昌明將資產百分之百做投資,不留太多現金在手上,直到結婚以後,妻子曾雅蘭一再勸說,才讓他改變觀念。「我一直告訴他說,股票不可能永遠都賺錢,現在有了家庭以後,一定要更有風險意識才行!」由於曾雅蘭這一席話,才讓婚後的侯昌明開始調整財務配置。
所以現在,侯昌明一家四口合計共有十個戶頭,包括兩個孩子在內,每位家庭成員無論年齡大小,都分別擁有一個銀行、證券戶頭,其餘則是一個固定家用開支戶頭,以及一個共同存款戶頭。屬於家用開支的戶頭,就是負責支出每月固定生活開銷,像是水電費、 網路費等等,藉此有效控管日常花費,只要當月一有結餘,就會轉入共同存款帳戶中,專門支付家中非日常的大筆開銷。不像過去埋首市場之中,將資金分散配置,就能在投資的同時保有一定的現金存款,即使有任何緊急情況發生,也不至於資金短缺。
侯昌明說,他希望到五十歲時,可以達到財務自由的理想,帶著太太一同環遊世界。所以,其間必定得經歷拚命賺錢、省錢、存錢的過程,付出辛苦的代價,未來才能享受豐盛的果實!
■侯昌明
出生:1969年
現職:電視&廣播節目主持人、作家
學歷:實踐大學銀行保險學系
經歷:保險業務、駐唱歌手
身價:約50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