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名人,財富來得快,但去得也快。可見會賺錢固然很重要,但是如何把賺到的錢守住,才是理財根本。專家提供具體建議,讓你徹底遠離財務危機。
乍聽之下也許不切實際,但這卻是許多擁有財富者的困擾;不論是螢幕前光鮮亮麗的演藝人員、運動明星,或是有錢的名人,在讓人羨慕的成就之下,卻常常潛藏著財務危機,這些破財危機也是一般人都有可能碰到的,不得不慎。
翻開名人的理財史,秀場天王豬哥亮為了躲賭債,遮遮掩掩地生活了好幾年;台語歌壇大姊大江蕙,辛苦多年累積的財富被親人敗光;高凌風投資失利賠掉好幾千萬元、白冰冰為了援助友人而被騙四千萬元……。
此外,「棒球先生」李居明,雖然擔任球員期間,月薪曾經高達三十八萬元,擔任教練時也有十五萬元的水準,但在去年遭兄弟象解雇沒多久,就得靠領失業補助度日。更不用說歷史上著名的「南海泡沫」事件(十八世紀時,英國南海公司的股票被瘋狂炒作,半年內狂漲了近九倍,後來又在兩個月內狂跌八○%),連大科學家牛頓都是被坑殺的投資人。
暴富隱憂 財富累積太快,容易深陷風險
能夠賺「快錢」的人,絕大部分都不是靠領薪水來累積財富。淡江大學財金系教授聶建中還記得,他曾經拜訪過一位朋友的家,一進門,就被內部裝潢的富麗堂皇嚇到;但讓他印象最深刻的,卻是問起財產從哪裡來時,這位朋友的回應,「他很坦白地說,這些財產都是媽媽留給他,不是自己賺的;社會上真的什麼人都有。」聶建中說。
除了繼承,靠著獨有技能也是快速累積財富的另一個方法。如豬哥亮的主持、江蕙的歌聲,都不可能被取代,他們也藉此累積了令人稱羨的名聲與財富;但緊接而來的,卻是深不可測的財務風險。
從個性來看,聶建中認為,「得意忘形」是有錢人漏財的主因。「一有了錢,就忘了自己是誰,深怕別人不知道自己有錢。」他補充,因為在賺錢的過程中沒有遭遇太多阻礙,自信心也一天天膨脹,逆耳的忠言再也聽不進去,反而越來越喜歡聽到別人奉承。「就算賠,他們也會認為『反正之後再賺就有了』,還是不會反省。」
這也是那麼多人賺到財富後,反而更熱中於金錢遊戲,甚至開始賭博的原因。蘇英孝認為,豪賭已經脫離了以小搏大的層次,而是要增加自己的身分地位。「一坐上賭桌,就是兩萬美元起跳,感覺當然不一樣。」他認為,一旦有了財富,人很自然地會開始追求炫耀、虛榮,也開始讓自己陷入絕境。
在過度自信的另一面,也有人是因為理財知識太過貧乏,把財務大權交給別人。曾在匯豐銀行信託投資分處任職的楊偉凱進一步分析,因為自己不懂、也沒時間理財,這些有錢人寧願把財富交給「信得過」的親戚打理,或是完全聽信銀行理專的建議,「結果買了一大堆自己也不懂的商品,賠了也不知道為什麼。」
即使不投資,有錢人也很難拒絕親朋好友上門來借錢。蘇英孝認為,正因為自己不懂,這些人往往不曉得評估借錢的風險,最後債務人跑了,自己也血本無歸,可能還得承擔大筆債務。
回過頭來看,一般人也會犯下過度自信、所託非人的問題;更可怕的是,比起有錢人,領薪水的上班族財務風險承受度不高,任何一個投資失利,都得花更多時間才能復原。
一般人又可以從這些人的故事中學到哪些守住財富的方法?
方法一 事前居安思危,事後正面解決
當財務真的出了問題,還是得鼓起勇氣去解決。許多人一遭遇財務困難,都選擇躲起來不見蹤影;然而,正如有些演藝人員或運動選手,勇敢復出後,一樣獲得社會的肯定。只要賺錢的能力還在,積極面對債務,問題終究有解決的方法。
方法二 第一時間就拒絕誘惑,避免大損失
面對財富帶來的誘惑,蘇英孝認為,最好的方法是第一時間就拒於門外。「就像喝酒,在社交場合說自己不會喝酒,自然不會有人找你。」因此,如果有人上門借貸,直接點明「我可以幫你一些小錢,但不能用借的」;也就是若有人上門借錢,直接給他一點小錢幫助他,不要求償還,但不借大錢,就不會有大損失。至於面對賭博的誘惑,告知「我不會賭,以後不用找我」。一次兩次之後,別人自然會打退堂鼓,財富也守得更安穩。
方法三 投資以本業為主,先守後攻才持久
「每一個人虧錢,都是因為離開了自己的本業!」在羅友三眼中,風險並非價格的漲跌,而是投資人自己對於標的的掌握程度;「例如房地產,雖然大家都說可以保值,可是買賣成本高,還有地段、變現性等因素要考量,不一定適合每個人。」他提醒投資前要先考量清楚。
才剛把自己投資失敗經歷出書的張彼得,以過來人的經驗提醒,面對投資要永遠先採取守勢。「控制風險以後的報酬才真正能夠持久」,他建議,如果想要讓快錢生根、茁壯,定存或配息穩定的優質股是可以考慮的標的。「報酬也許不高,卻可以幫你把錢留住」。
■4大專家談漏財
淡江財金系教授 聶建中
得意莫忘失意時,每個人的財務都可能出現危機
台北金融研究基金會執行顧問 蘇英孝
根據目標、風險承受能力決定理財規畫,是每個人必備的金融常識
信實會計師事務所主持人 羅友三
投資要以本業為主,才能夠讓風險降到最低
《我的錢怎麼不見啦?》作者 張彼得
控制風險之後獲得的報酬,才是真正能持久的獲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