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仁超,中學學歷、出身貧苦,40年來靠著對股市的熱情,奮鬥不懈,從港幣5000元開始,歷經2次慘敗,目前身價超過港幣2億元,財富增加4萬倍,成為香港股市,小市民大翻身的傳奇人物。從曹仁超身上可以發現,只要夠努力,小散戶也有機會成為股市大亨!
學歷僅有高中畢業,卻能和知名學者平起平坐,曹仁超可說是第一人。四十年前,曹仁超只不過是身無分文的窮小子,然而四十年後,當年僅靠著五千元(港幣,以下同,一元港幣兌換新台幣四.五元)投入股市,如今身價超過兩億元(約新台幣十億元),財富膨脹高達四萬倍,由於曹仁超一向對全球景氣看法精確,連香港政府財經官員都不能忽略他的文章。他,是怎麼辦到的?
貧困童年 「找財路發達」是最大心願
走訪曹家位在香港島北角山坡上的豪宅,視線往往先被海景吸引,自二十樓望出去,整個九龍灣一覽無遺。從所在地段推估,一戶大約值新台幣一億元。能夠住進北角半山腰的大廈,曹仁超的財力自然非同小可。
「五十年前,我家就住在北角山下」,曹仁超指著下方一條馬路說,「當時,一家人全擠在用薄板分隔的房子裡生活」。儘管祖父曾在故鄉擔任村長,更是代理洋菸生意的商場大亨,但曹仁超三歲來到香港時,家道已經中落。從前的富家少爺,開始過著朝不保夕的苦日子。
曹仁超十三歲時,多年臥病在床的父親撒手人寰,一家人的生活重擔,瞬間落在當女工的母親肩上。然而禍不單行,父親僅存的兩萬元遺產,原本打算當作三兄妹的教育基金,不料其中一萬元卻被父親的友人借去不還,讓曹家的生活頓時陷入困境。
曹仁超回憶,由於不願見到母親絕望的神情,當時年僅十五歲的他,因此決定挺身而出、上門討債。最後雖然只成功追回三千元,但這次意外,讓曹仁超對貧窮的滋味終身難忘,連著作《論勢》(至今已發行到第十一版)的第一章,也用「千金難買少年貧」當作標題,因為艱苦的環境如同一張網,將曹仁超緊緊包圍在其中。
他揮手比畫著說:「剩下一萬元要拉拔三個孩子成人,絲毫不能浪費,所以母親規定由我買菜,每天只准花五毛錢」,五毛錢,連一塊豬肉也買不起,每餐只能買半斤豆芽、一碗鴨血和兩塊豆腐,全家一起分食,菜色之平淡,可想而知。而曹母每周六都為三個孩子各煎一顆荷包蛋,算是加菜。對曹仁超而言,這已經是無上的享受。也由於貧苦中吃荷包蛋的經驗,後來即使擁有財富,荷包蛋仍是他心目中的人間美味。
被急迫的求生欲望驅使,「找財路發達」,成了曹仁超心中的惟一念頭。高中畢業時,同學互相討論志向,曹仁超脫口而出「賺大錢」三個字,引來周圍哄堂大笑,但意志堅定的他,絲毫不以為忤。
豪氣破產 短線炒股資產暴起暴落
一九六七年,無力升學的曹仁超,決定仿效滯留香港的上海同鄉,投入紡織業。當時紡織業是最鼎盛的行業,就像十年前台灣的科技公司一樣大受歡迎。但年輕氣盛的他,做了六個月之後,因受不了工廠內的酷熱、噪音及輪班制,於是轉行做假髮工人。
工作一陣子後,他發現假髮業無法安身立命,只能混口飯吃,最後經同學介紹,曹仁超輾轉進入證券行處理文件,從月薪二二○元開始做起。
由於當時已經有了女友,金錢開銷更大,微薄月薪頓時顯得入不敷出。為了存錢,曹仁超在證券行工作之餘,也利用英文專長替人補習、翻譯文章,只要和英文有關的工作,曹仁超一概來者不拒。
「股市收盤後,我立刻到隔壁洋行打英文信,一封四元,每天可以打五封」,曹仁超提及這段往事,忍不住得意起來,笑說自己拚命兼差,一年就存了五千元,足足是他兩年的薪水;加上對數字變化快速的股市產生興趣,開始炒作股票,專門進出高風險標的,三年下來,曹仁超就已賺得二十八萬元。
誤入歧途 渴望致富誤觸洗錢險境
「那時候交易制度不健全,買進後可以立刻賣出,但兩周後才須交割款項。我往往在買進一小時後賣出,就已經賺錢,最高還曾經同時握有一百萬元的股票,但其實手頭只有一萬元現金。」靠著搶帽子式的短線操作,曹仁超曾在一天內賺到三萬元,手氣之好,讓年方二十的他簡直不可一世。
「根本不知道什麼叫『風險』,」曹仁超苦笑,「因為我連賺錢的原因都弄不清楚!」
本以為自己是戰無不勝的好手,不料七一年時,港股行情因中國加入聯合國重挫三○%,曹仁超用融資買股,又不懂得停損,被斷頭時本金只剩七千元,等於一口氣虧損九七.五%,幾乎歸零。
更絕的是,事後曹仁超竟用這筆錢到飯店大擺筵席,找一干朋友慶祝自己「人生首次破產」,把餘款吃喝精光。
「當時聽到飯店經理低聲說『這人瘋了!』但我不在意,只覺得一定要豪氣一次!」即使事隔多年,曹仁超說話的神情仍一派輕鬆,絲毫不覺得破產有多麼驚心動魄,活脫是李白筆下「千金散盡還復來」的人物典型。
一覺醒來,曹仁超重拾舊日教補習班、打英文信的兼差生活。不同的是,曹仁超這次一口氣讀完十幾本投資相關的書籍,決心東山再起。因為恆生指數衝上一千兩百點,決策快狠準的曹仁超,再次從港股大賺五十萬元,然後見好就收,一口氣賣光股票,把賺得的錢拿去結婚。
故事情節宛如童話般美好,但抱得美人歸之前,曹仁超對金錢的強烈渴望,差點讓自己惹上大麻煩。
原來交遊廣闊的曹仁超,三教九流都有不少朋友往來。七一年,曹仁超結識一位華人探長,剛好這位探長收受不少賄賂,正在尋求管道洗錢,兩人於是談妥成立「投資公司」,由曹仁超統籌所有事宜。
探長提出的酬勞極為豐厚,除了年薪數十萬元,另外附贈一層豪宅和一輛賓士汽車,出入還有保鑣隨行。自幼被貧窮苦苦糾纏的曹仁超,從未想像能享受如此禮遇,欣然接受了這個難得的「機會」。
儘管當時洗錢並不明定違法,但曹母得知此事,痛斥曹仁超:「教出你這種不肖子,我要跳樓自殺!」力阻曹仁超,為了遵從母命,曹仁超只得連夜辭職,想不到探長露出陰險面目,絲毫不讓曹仁超有金盆洗手的機會,曹仁超這才猛然警覺,在不知不覺間,自己已經陷入險境。
「後來雙方約在酒樓談判,對方還帶了好幾名彪形大漢一同前往!」總是笑口常開的曹仁超回憶過程,罕見地板起面孔,氣氛頓時無比凝重。「我永遠記得他們說『you can't get out!』(你別想脫身)」,誰知接著曹仁超冷不防爆出笑聲:「還是我母親厲害,當場拿出菜刀大吼:『不讓他退出,我就砍死你們!』」
母親挺身而出,這記「當頭棒喝」顯然奏效,曹仁超成功換回了自由身。只是平安脫困後,曹仁超也將誤入歧途的經驗引以為戒,每次換工作前,都先和母親商量,以免歷史重演。
根除洗錢的非分之想,曹仁超仍不停思考何處有「錢途」,最後,他的注意力還是回到股票。當時港股遭逢石油危機,指數從一七七四點崩跌到四七八點,深信價值投資法的曹仁超心想,指數已經回檔七成,「可以摸底了」,於是備妥資金,在八元價位開始買進自己看好的和記洋行。
雙重打擊 和記崩跌十萬股化為壁紙
由於當年和記每股配○.三八元現金,曹仁超估計,若以七.六元買進,股息殖利率已經有五%,若跌到三.八元再買進,殖利率更高達一○%,而且和記的每股淨資產價值四元,「下檔有撐!」樂觀的曹仁超因此在股價跌至三元附近時,動用全部資金買進和記,總共買進十萬股。
然而事情的發展,遠在曹仁超意料之外。和記股價從最初每股八元,一路崩跌至每股一元,後來更因為旗下子公司業務意外大賠三千萬美元,勞動匯豐銀行緊急注資三億元,這家上市公司才免於倒閉清算的命運。原本抱著「價值投資」心態買進的十萬股和記股票,因為求售無門,此刻依然牢牢握在曹仁超手裡。
曹仁超後來坦承:「到那時我才知道,個股市價和資產淨值是沒有絕對相關的;至於公司發現金股息,更不是強制規定」,只是對曹仁超而言,這一堂課的代價,實在太大。
和記股價破底之後,曹仁超又慘遭公司資遣,遭受雙重打擊的他,那晚沒有回家。前途茫茫,舉目四顧,只能不斷向前走,一直走到中環的天星碼頭,獨自看著浪潮,沉思該如何維繫一家人的生活,就這麼想到破曉,他才驚覺自己徹夜未歸。等到打開家門,只見曹母和妻子淚眼相對,原來他們擔心曹仁超一時想不開,尋短見去了。
「我從沒想過要自殺,只是這次讓我嚇破了膽」,說出這句話時,曹仁超臉上露出難得一見的認輸神情。
後來好友林行止創辦《信報》,曹仁超為了回報投稿屢屢被林採用的恩情,決定到《信報》上班。這一次,曹仁超終於找到自己的舞台,且至退休之齡,仍然寫作不輟。「他能夠每周工作七天,而且持續三十年,真的很少見」,一位《信報》資深員工,就對曹仁超的毅力極感佩服。
徹底翻身 地產飆漲賺三十倍
投資和記失利,讓曹仁超後來幾年對股市畏之如虎,加上自己負責撰寫股市評論,不願意被老闆視為「炒股」,因此直到一九七七年,曹仁超按捺已久的寶刀才重新出鞘,開啟另一波財富大增長期。
原來正逢文革結束,中國出現一波難民潮抵達香港,帶動房市需求,曹仁超眼見機不可失,用二十萬元大買新鴻基等地產股。八一年將持股賣掉後,原本的二十萬元已增加到八十萬元,狠狠賺進復出後的第一筆財。
隨後,中英會談宣布香港將回歸中國,但由於中方擔心殖民政府在回歸前出清所有官地,藉機套現,因此要求香港當局每個財政年度只能出脫五十公頃土地。消息一出,被老曹戲稱是「中英政府聯手逼人民發達」,他因此準備六十萬元,再度買進新鴻基、恆隆、信和等地產股,其中信和在○.八元左右敲進,直到八元才賣出,算是代表作之一。
這次壓寶,讓曹仁超從谷底徹底翻身,因為香港房地產自此進入瘋狂上漲的年代,長線持有這些地產股的曹仁超,到了九七年出脫最後一筆股票時,已經大賺三十餘倍,拿回兩千多萬元現金,打敗恆生指數二十三倍的漲幅,最後他將三分之一資產轉入美國債券,藉以保值。
事實上,在香港回歸前,由於政治前景不明,加上「六四事件」陰影未除,因此從九四年開始,曹仁超就在英國買房地產。到了九七年,共購入十間,市價三千萬元,其中六百萬元是現金,其餘為借貸,「那時逐步將股市賺回來資金的一半移到海外,以防萬一。」曹仁超說。
轉移布局 投資英國地產躲過港股崩盤
事後來看,這樣的布局,讓老曹又賺到一次幸運。他不但躲過九七年後香港股市崩盤、網路泡沫的衝擊,而且英鎊兌港幣更從十.八元升到十六元,可說是房、匯兩邊都賺。○七、○八年,曹仁超將房地產全數出脫,總金額達六千萬元,賺了一倍,利潤高達三千萬元,如果以本金計算,更是大賺五倍。
二○○三年,SARS疫情橫掃東亞,而香港也發生有史以來第一次規模高達五十萬人的示威遊行,主要是抗議《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立法,限制媒體發言自由。由於最後該法條並沒有過關,因此,曹仁超開始集結一千五百萬元資金,重新回到股市,並分別買入紅籌股、國企股和地產股。
隨著全球掀起一波資金大狂潮,曹仁超的股票市值也跟著水漲船高,一度突破一億元,然而到了○七年九月,眼看美國次貸風暴有愈演愈烈跡象,老曹迅速賣掉一半持股,回收三千萬元現金,剩下約三千萬元部位則選擇繼續留在股市。
沒想到,○八年金融海嘯,災情嚴重出人意表,讓他虧損了兩千萬元,不過由於事先降低持股,因此虧損還在可以承受的範圍。
去年十一月,全球開始跌深反彈,曹仁超也沒有放過機會,用一百萬元進場布局,至今股票市值已有二百五十萬元。問他為何只用一百萬元,他說景氣尚未復甦,金額少才能控制風險;過一會兒,他又半開玩笑且自信地說:「這一百萬元我會讓它變成兩千萬元,賺回之前的虧損。」
如今,曹仁超已經開始退休生活,他的財富超過兩億元。換句話說,四十年時間,曹仁超靠著精準的投資眼光,財富增值了四萬倍,成為香港股市裡的傳奇人物。
回顧得失 投資最重要得學會理性停損
曹仁超目前在《信報》的專欄一周一次,其餘的時間則放在家庭、演講和捐助公益上。尤其今年大女兒打算結婚,讓他覺得需要撥出更多時間陪伴家人,對他而言,妻子、女兒都是更重要的資產。
回首四十年投資得失,曹仁超認為,始終嚴守停損紀律和宗教信仰,是自己能在戰場不斷求勝的關鍵所在。他引用外國諺語說:「Cut lost or cut throat!(不停損,便等著自殺)」,藉以強調停損的重要。曹仁超認為,由於各種投資標的的風險指標(Beta值)各有差異,因此用一五%當作統一標準,比較容易讓一般投資人理解。
「股價就像電路,價格下跌一五%,就是保險絲發出警訊」,曹仁超說,一旦股價下跌二○%,他便肯定是自己眼光錯誤,立刻認賠殺出,不計任何理由。因為留下八成實力,還有力搏翻身的機會。
如果說服自己「套牢就是長期投資」,那麼在去年的超大熊市中,慘遭腰斬的股價必須上漲一○○%,才能返回原來市值,皮肉傷最後成了致命傷,難怪曹仁超說:「投資者如學不會理性停損,沒有人可以拯救他」。
受基督教義影響,年歲漸增的曹仁超,開始將目光焦點轉移到公益活動上,如北京農家女學校,便是曹仁超主要的捐款對象。
曹仁超表示,其實自己從未拜訪過農家女學校,選擇捐助農家女學校,主因是母親出身農家,識字不多,「我希望以一己之力,改變農家女的命運。」曹仁超感性地說,受去年底金融海嘯影響,農家女學校收到的愛心捐款大減,曹仁超為此,還將捐款提高至每年一百萬元,捐助公益,成了他生命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歷經年少的狂放和慘賠波折,懂得自我反省的曹仁超,終於抓住機會為財產增值;穩守身家之餘,曹仁超更不忘與眾人分享之樂,「千金難買」的貧困童年,無形中也為他「千金難買」的精采人生奠定基礎。
■一分鐘認識曹仁超
出生:1948年
本名:曹志明,早期港股只有60支個股時,曹仁超因可以一口氣背出所有公司的財務數字,故被叫「super man曹」,後來慢慢演變成「曹仁超」,09年他退休時,同事還特地做了超人模型送給他做紀念。
現職:《信報》財經新聞執行董事
投資經歷:在《信報》撰寫股市評論「投資者日記」長達35年,是目前言論最受重視的投資評論家之一,人稱「曹Sir」。曹仁超在撰文之餘,也專注於投資,在黃金、英國房地產、香港地產股等標的,先後都獲得數倍以上的報酬。若自1969年用港幣5000元投入股市起算,即使歷經兩次瀕臨破產的虧損和08年股災,至今他的身家超過港幣兩億元,40年間財富增長4萬倍,是奉行趨勢投資法的代表人物。
名言:追漲不追跌、停損不停利
■《信報》言論影響深遠
由林行止和妻子駱友梅等人共同創辦的《信報財經新聞》,成立於1973年,是當地最早發行的財經日報,立場偏向自由、民主。因為政經評論質量俱佳,被認為是香港最有公信力的中文報紙,現任總編輯為陳景祥。
由外觀看起來,《信報》排版簡潔、張數較少,看不到其他報慣用的特大幅彩色圖片,也沒有娛樂和賽馬新聞,因此被視為專業人士的報紙。更重要的是消息不署名,報導一律是社方觀點,讓記者勇於發言。
曹仁超回憶,「財經新聞」四個字原本用於《明報晚報》,後來負責人查良鏞(金庸)決定在晚報加入娛樂消息,這和負責編報的林行止意見相左,導致林行止最後離職創業,曹仁超就在此時投入《信報》陣營,成為專欄作家。
在《明報晚報》的實務經驗,是林行止最好的創業基礎,然而《信報》生不逢時,創刊不久即因為石油危機,公司經營面臨困境。
當時,香港經濟成長嚴重停滯,加上創業夥伴羅治平退股,《信報》備受打擊。為了求生,林行止被迫將印刷設備賣給《東方日報》。隨著經濟局勢好轉,苦苦掙扎的《信報》邁入黃金成長期,後來更一躍而成知識分子必讀的報紙。
1988年,報導屬性相近的《經濟日報》創刊,經過20年競爭,目前《信報》銷量略居下風,但因張數少、網站內容採收費制,仍可維持獲利。
2006年,電訊盈科主席李澤楷宣布收購《信報》全數股權,該交易被部分讀者視為「文人辦報時代結束」,創辦人林行止和駱友梅,則在李澤楷入主公司後,全數退出董事會。
■從港幣5000元到2億元!──曹仁超財富成長傳奇
1969年 從假髮業跳槽到證券業,在香港恆生指數70點時,用5000元開始買股票。──5000元
1971年 港股多頭行情,指數從70點漲到400點以上,在高槓桿融資下,財富增加到28萬元。中國宣布加入聯合國後,港股重挫32%,最後剩下7000元。──28萬元減少至7000元
1973年 港股暴漲到1200點,財富再次累積到50萬元,深感市場過度瘋狂,因此出清股票,將資金拿去結婚、度蜜月。──50萬元
1974年 港股自1774點崩盤,跌到478點,跌幅達73%,從8元開始買進和記股票,一路買到1元,不料港股後來跌到150點,50萬元只剩10萬元。──10萬元
1977年 中國難民潮湧入香港,看準地產股機會,用20萬元買進新鴻基等股票。──20萬元
1981年 股票增值到80萬元,但因為要買房子,於是出清部位,沒想到中英會談確認在1997年收回香港,順利逃過股災。──80萬元
1983年 中英聯合聲明,訂定每年賣地50公頃限制,用60萬元進場大買新鴻基、恆隆、信和等地產股,其中信和在0.8元買進,後來在8元左右出清。──100萬元
1994年 開始將股票市場的獲利,轉戰倫敦房地產。──3000萬元
1997年 97香港回歸後取消賣地限制,將最後一批地產股脫手,獲利30倍以上,轉進美國債券。買進第10間英國房地產,總成本600萬元。──5000萬元
2003年 特區政府宣布撤回《基本法》23條提案,加上SARS危機接近尾聲,以1500萬元入市,分別買進地產股、紅籌股和國企股等10多檔標的。──4500萬元
2007年 3月時發現countrywide(次貸放款公司)情勢告急,警覺大勢有變,陸續出清一半持股,收回近3000萬元,剩下部位續留股市。陸續變賣英國房地產和黃金部位。──1億元
2008年 出清最後一批英國房地產和黃金,結算各約獲利3000萬元。股票停損,虧損2000萬元。──身價超過港幣2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