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超熱,光法國就熱死一萬多人;日本超冷,冷到賣冷氣的人都在發抖。
雖然氣候異常,其實太陽照到地球的熱能沒有變化,太陽常數,也就是陽光照到地面,平均每分鐘對每平方公分的地表所提供的熱量還是一.九五卡;而地上的水分,也沒多大的變化,二氫化氧的總量還是跟一百萬年前一樣多。算下來,今年全球的降水與日照,應該還是跟長期的氣候統計值相去不遠,出問題的,只在分配而已。就好像梵高颱風一樣,只要行走路徑往西南偏個二、三十公里,就可以解決北台灣缺水的問題,只是天不從人願,雨還是下,下到不缺水的琉球、鹿兒島去了。
談這些現象只是要說明,短期的不合理現象一定會被修正,再回歸長期的均態,但短期的偏離,會對當時的民生產生重大影響。資金也跟水一樣,全世界的錢還是穩定地增加,只是分配的方式不平均,前兩年一窩蜂地往債券跑,今年起,這群狂風改追向股票。
本世紀以來,資金一直往固定收益產品流動,幾乎忘掉股票這種風險性標的存在。用本益比來看,投資債券的本益比,如果把利息當成獲利來計算,就算經過這波債券的下跌,都還在四、五十倍的水平。比較之下,大漲之後的股票,平均本益比都還只在十幾倍附近打混。會有這樣不合理的現象,其實就是分配的不均勻,資金跟水一樣,不缺水的地方下大雨,乾旱的地方還是不下雨。
當然,趨勢已經開始轉變,台灣與美國的債券利率都出現反彈。在保險公司任職的朋友說,以市價計算的話,上個月居然出現該公司創立期之後首次的單月虧損,原因就在債券部位。過去三年養成的習慣,收到保費就拿去買債券,雖然今年有加了些股票,但百分比仍遠低於應有的資產分配比重。所以債券一回檔,些微的股票部位產生的獲利,根本就擋不住。
投資債券畢竟是投資機構與很有錢人的特權,小老百姓還是以定存為最主要的儲蓄方式。根據主計處八月二十五日的公告,七月定存的總金額比去年同期減少一%,台灣定存金額減少的現象,是記憶中發生的第一次;這應該足以說明,錢不再安分地守在銀行或是債券了。
這波的上漲是景氣復甦與資金的雙重行情,千萬不可小看。至於會漲多少,就要看企業獲利回升的幅度與本益比調整的狀況。景氣回升,企業獲利當然會跟著好轉,這在過去幾個月的各種財務報告中,已經逐步發酵,成為推升股價上漲的堅定力量,但是對投資報酬率影響最大的因素來自本益比的調整。
當資金開始往股票市場移動,投資人可以接受的本益比也愈來愈高,同樣的獲利,市價會愈來愈高。假如每股盈餘兩元,在本益比十倍的市場中,股價就只在二十元附近閒盪;若本益比可以提高到十五倍,那市場接受的價格水準就會提高到三十元。
談到這裡,應該非常明顯:總體的環境,有景氣循環回升與寬鬆獲利政策的雙重助益,個別投資標的,又有獲利回升與市場可接受本益比的提高。這麼說來,年底前台灣股價加權指數突破去年的六千四百點,應該是很保守的預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