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現象是不是很類似?一個月前都是伊拉克的戰情報導,海珊的共和國衛隊至少要讓英美聯軍傷亡幾萬人;產油國的部長們說,油價要漲到每桶五、六十美元,萬一戰事不順,還可能漲到一百美元。這些話,現在看起來真是笑話。如果一個月前這些媒體的共同結論,跟事實有這麼大差異的話,那這次的SARS報導,又有幾分可信?
身為投機客,當然不能被這些媒體的恐慌心理操縱,反而要更積極的思考災害中被遺漏的獲利機會。的確,旅遊業受到嚴重的傷害,但凡事興一利必有一弊,一害必有一益。在報導疫情的同時,我們也看到北京各市場的存貨被搶購一空的現象;因為不敢旅遊,視訊會議成為企業的常態;筆者更大膽的假設,因為SARS改變的商業行為,不只是握手改為拱手而已,很可能供應鏈也跟著調整。
台灣最厲害的低成本製造,首先會被客戶挑戰生產線封閉的風險,被迫要在大陸之外建立其他生產基地。所以台灣仍保有產能的公司,競爭力相形比全部在大陸生產的更高。像華碩買下精英在台灣的筆記型電腦製造廠,鴻海到土城設新的總部,都是因應之道。
第二個是庫存觀念的變化。去年美國西部各港口罷工事件,已經讓商品的物流產生轉變,包括提高在美國的發貨倉庫存量等等。這次因應生產鏈中,每一個環節隨時都有被關閉的危機,而主要的電子製造商的基地又都設在大陸,就算生產的廠商很多,但是都承受相同的系統風險,這將迫使客戶端的存貨水準要提高來因應。如果這個推論在未來三個月成形,將對以製作為主的台灣產業有推升的幫助。
在全球景氣依然復甦的支撐,再加上股價過度反映利空,反倒創造多頭撿便宜的好機會。跌最深的中國概念股,與低毛利的電子製造業將是創造超跌利潤的兩大族群。
傑西李佛摩爾,二十世紀初的美國股市作手,用現在的話講,是早年的投機客。在他的《股市作手回憶錄》當中,記載過一次投機經驗,放空太平洋鐵路公司,被短軋幾天後,加州發生大地震。雖然幾家鐵路公司看起來都要因為地震損失而破產,這位仁兄也沒那麼貪心一路空下去,開市後就獲利清掉空頭部位。
結果,股市在一周內反彈,甚至還創波段新高。對空頭來講,SARS疫情的擴大,功效跟一百年前的地震不相上下,只是結局會不會還是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