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投資 股票 高股息 金融股 存股

最會賺錢投信公司大調查 p.44

最會賺錢投信公司大調查   p.44

台灣共同基金的歷史雖然只有短短的十七年,但到今年五月底止,已經有高達三十八家的基金公司,管理基金資產總額超過一兆元以上,投信家數與基金規模正以驚人的速度在成長,由此可見共同基金已經逐漸成為現代人投資理財的主要工具之一。只是身為投資人的你,知道投信公司的獲利能力與你息息相關嗎?投信公司是不是賺錢、會不會賺錢,絕對跟你的投資權益有關。針對投信公司的獲利能力,本刊特別進行大調查,看看哪一家投信最會賺錢,哪家又虧得最兇?

只要三億元資本額,就可以開設一家投信公司,跟銀行必須要一百億元以上的資本額相比,顯然「輕鬆」許多。這麼低的設立門檻,對有意在金融業發展的企業主簡直是輕而易舉;加上共同基金市場潛力無窮,投信公司吸金的速度絕對不輸給銀行,所以投信這種「本輕利厚」的特色,當然吸引許多財團競相投資;只要出資三億元,就能吸收上百億元的資金,這麼好康的事業,何樂不為?


怡富每股賺六.五八元 不輸電子股


看好共同基金市場大餅的人,紛紛進來搶食,使得投信家數從八十三年的十九家,快速增加到今年六月的三十八家,六年時間增加一倍,共同基金資產總額也從八十三年的二四九五億元增加到一兆元以上,成長幅度高達五倍以上。投信已經進入肉搏競爭、短兵相接的時代;在這個弱肉強食的投信戰國時代,投資人可要擦亮眼,才能確保荷包的安全。

究竟投信真的這麼好賺嗎?本刊讓數字自己說話,結果發現去年前五名最會賺的投信分別為怡富、群益、富邦、建弘、中華。每股分別賺了六.五八元、五.○六元、四.七五元、三.五五元、三.四三元,獲利情況一點都不輸給熱門的上市高科技公司。

我們來看看已成立二年以上、有獲利的投信中,八十七年與八十八年的營收與獲利比較。其中營收增加、獲利也增加的有怡富、中華、元富、中信、復華、京華、大華、大眾。營收增加,但獲利能力衰退的有群益、元大、聯合、統一、建弘。營收、獲利都衰退的有金鼎、永昌、富邦、友邦、國際、台灣、日盛。營收衰退、獲利能力卻增加的則有光華、德信。

投信業中,去年最會賺錢的就是怡富。英商主導,在台灣有近九年時間的怡富投信,長期以來都以走散戶市場,鼓勵投資人定期定額為主,又是最懂得經營媒體的投信;拜台灣投資人理財觀念改變所賜,加上去年日本股市大漲,有日本概念的怡富東方科技及新興科技熱賣,熱到「一股難求」的地步,讓證期會不得不出面降溫,促使怡富的營收比八十七年增加兩億元,每股盈餘增加了一倍,獲利成績相當優異。副總經理王鴻嬪說,去年真的是怡富投信的豐收年。


群益轉戰散戶市場 富邦走出陰霾


第二名的群益投信,在八十六、八十七年每股獲利都還有六元以上的水準,今年則降至五元左右,群益的解釋是去年公司內部進行擴編,致使人事費用增加不少。一向以法人與中實戶市場為主的群益,今年改變策略,定為「散戶元年」,找來過去怡富行銷的班底,包括陳忠慶、許淑鶯等人,準備在今年好好地衝刺一番,畢竟定期定額的散戶才是投信能夠「長治久安」的根源。

名列第三的富邦在公司內部重整投研部門後,似乎漸漸走出地雷股的陰霾,重新出發,加上即將與花旗投信合併,未來外商的研究資源對富邦應有所挹注。第四名的建弘則因提列中強公司債一.二億元的跌價損失,致使獲利能力降低。第五名是第一代老投信中華,實力還是相當穩健,基金規模一直遙遙領先同業。

除了每股獲利外,怡富與群益還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去年股票型基金成長率分別為九五.五二%、八九.七四%,各增加了三○一億元與一六○億元。基金規模急速增加,連帶地經理費和銷售手續費收入也成長快速,使得去年的獲利表現亮麗。

作為基金的管理者,投信的主要營業收入之一當然是投資人購買基金的手續費,特別是股票型基金的手續費,往往有一.五%以上的利潤;而以避稅為主的債券型基金手續費則只有○.三%,兩者相差五倍以上。因此債券型基金充其量只能穩定投信的資產規模,保本作用較大,對收益的幫助相當少。所以基金資產規模固然重要,但是股票型基金規模較大的投信則比較會賺錢,以債券型基金為主的中華投信雖然基金資產規模數一數二,但是股票型基金去年成長接近一倍的怡富投信則是最會賺錢的公司。

另外一個重要的收入來源則是基金的管理費,通常管理費為淨值的一.五﹪以上,而且是每日計算,基金規模越大,經理公司所收的費用就越多,致使基金公司要不斷的衝大規模,來增加自己的收入。


績效好不等於會賺錢


其次,定期定額的手續費更是收入的重點,因為通常單筆購買基金的手續費才有五折的優惠折扣,定期定額手續費的「議價」空間就少得多。以擁有最多定期定額散戶的怡富來說,截止五月底定期定額的散戶為十三萬二千多人,比八十六年的三萬多人成長接近四倍之多;若以最常見月繳五千元與一萬元各半來計算,「怡富之友」的手續費為一.二%,單單定期定額散戶的手續費收入,一年就創造一億四千多萬元的營收。散戶的穩定度高,通常不會隨著股市波動起舞,絕對是投信收入的最佳來源,致使許多投信紛紛投入散戶市場。

基金規模與盈利的關係自然是密不可分,但是基金績效好卻不一定可以跟投信會賺錢畫上等號;績優生的元富投信,雖然股票型基金的表現年年第一,但因為基金規模只有三百五十多億元,致使去年的獲利能力排名十二。然而截至今年五月為止,該公司的基金規模已超過五百多億元,增加了約二百億的資產,元富今年的帳面將會亮麗不少。

一個行業當然不可能保證賺錢,特別是競爭激烈的投信業,新成立不到兩年的投信公司,或是管理基金規模不到百億元以上的投信,幾乎都還是處於虧損的狀態。新成立的投信公司,股票型基金規模至少要在四十億元以上,債券型基金規模要達到百億元左右,才有可能損益兩平,進入盈利的階段。

再者,前年地雷股紛紛引爆,投信公司認養的地雷債高達二十六億,許多投信去年因此必須逐年分攤或一次提列地雷債的跌價損失,像建弘、寶來等,致使帳面失色不少。但是有投信人士指出,有些投信公司可能透過大股東認養地雷債的方式,來隱藏呆帳,美化帳面獲利。

事實上,投信公司的消長也遵守著「大者恆大」的定律,位居龍頭的中華投信的資產規模已經突破千億元,而敬陪末座的台育投信,卻還抱著唯一一檔規模僅六億元的泛亞高倍速基金苦撐。許多近幾年來成立的新投信,由於市場競爭激烈,投資人一向偏好投資知名的投信,使得基金募集不如想像中容易,面臨資產規模始終衝不大的窘境。


黨營投信連鎖店發展分歧


國內的投信公司,大多都做同樣的事,一窩蜂發同樣類型的基金,每家公司幾乎沒有特色,使得投資人根本沒辦法辨別基金的好壞;如何在混亂的時代建立自己的特色,才是新投信能否脫穎而出的制勝關鍵。身處戰國時代的投信業良莠不齊,好與壞的投信公司差異很大,在這種情況下,投信業勢必將會跟證券、銀行一樣進行一番重整。

投信的問題層出不窮,鎖單、換單的情事不斷,完全跟主事者的態度有相當的關係;主事者若想藉投信之名圖一己之私,公司自然就不可能賺錢,當然這樣的投信也禁不起市場的考驗。

像寶泰的前身萬國投信在立委游淮銀主導時期,曾因為旗下基金與游淮銀所持的寶祥、東企股票有所關聯,而被證期會將該基金經理人以涉嫌炒作移送法辦;信投信也因集團老闆葉輝涉入國揚、新巨群等地雷股風暴中,易手改名為富鼎證券。而在「陣亡」的三家投信中,就屬去年涉入東港信合社事件的法華理農投信最為慘烈,招致停業的命運,去年每股虧損達九元之多,嚴重損害投資人的權益,今年四月,法華理農在由國際證券接手後,改名為中央國際投信,已經在日前復業,即將開始募集第一支基金。

過去國民黨黨營事業,相當看好投信「本輕利厚」的特色,投信中有國民黨黨營概念的「連鎖店」就有中華、光華、國際、大華、復華及盛華六家,只是黨營並不能保證賺錢,目前除了中華一家以基金規模取勝,穩居投信界龍頭之外,其餘的像光華則已經賣給荷銀,國際的盈餘則有逐年消退的傾向,基金規模也被擠到十名外。不過,今年五月國際旗下的基金拚績效的意味超強,國際店頭站上了單月排行榜的第一名。而八十六年成立的復華、大華與八十七年成立的盛華則仍待茁壯中。

由於銀行定存利率持續走低,資金從銀行定期存款解約的比率升高,一部分流入股票市場外,另外一部分則會去買基金,基金已被視為取代銀行定存的衍生金融產品。選擇投信就像選擇自己的投資夥伴一樣,投信的好壞,一定會影響基金的長期報酬率,所以買基金除了要追求穩健的利潤外,更要選擇一家體質良好的投信公司。

延伸閱讀

20萬大學生「夜騎開封」,中共下令集體禁足...是在怕什麼?熱血活動變鬧劇,呂秋遠不解:為何還有人想統一
20萬大學生「夜騎開封」,中共下令集體禁足...是在怕什麼?熱血活動變鬧劇,呂秋遠不解:為何還有人想統一

2024-11-11

金融指數績效贏過高股息ETF?2025年金融股攻略:富邦金、中信金...長期存股這3檔最看好
金融指數績效贏過高股息ETF?2025年金融股攻略:富邦金、中信金...長期存股這3檔最看好

2024-11-11

從繪本到大學USR 環境部用教育推動淨零綠生活  個人行動可帶來8%減碳目標貢獻
從繪本到大學USR 環境部用教育推動淨零綠生活 個人行動可帶來8%減碳目標貢獻

2024-11-07

比特幣飆破9萬美元新高!他12歲就投資,18歲成幣圈最年輕富翁…跟父母打賭「賺到百萬就不用上大學」
比特幣飆破9萬美元新高!他12歲就投資,18歲成幣圈最年輕富翁…跟父母打賭「賺到百萬就不用上大學」

2024-11-14

台大、清大、中山大學…2025亞洲大學排名,8校擠進前百大 中原、逢甲老牌私校也榜上有名
台大、清大、中山大學…2025亞洲大學排名,8校擠進前百大 中原、逢甲老牌私校也榜上有名

2024-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