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晚年能獨立生活並還能有社會參與,對所有人都很重要,所以我們的老年人政策有兩個優先目標,一是協助需要照顧的長輩,二是培養長輩潛能,建立跨世代間的凝聚力。」德國在台協會副處長說。
高齡化是全球面臨的重大課題之一,今(1)日在《動腦雜誌》舉辦的「2022國際創意論壇」,對於「德國如何回應人口變遷?」,德國在台協會副處長陶艾瑪分享德國擬定的老年政策及具體措施,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的台灣,或許能借鏡得德國作法。
一開頭,陶艾瑪拋出了幾串具體數字。從1950年到2010 年,全世界的預期壽命從 46 歲上升到 68歲,德國的預期壽命也在過去150年大約翻了一倍,時至今日每14 個人就有1位是老人,德國男性的預期壽命為78.6歲,女性為 83.4歲。
德國人的預期壽命,恰巧與我國內政部最新公布的數字相去不遠——男性78.1歲、女性84.7歲。面對這些長壽的長輩,德國政府首先關注的是照顧問題。
為了友善親近的照顧者,更好地兼顧家庭、照顧及工作,德國「家庭事務/資深公民/婦女/青年部」先提升在職者申請看護假的權利。
只要員工人數超過16人,就應遵循《照護假法》;公司員工人數超過26人,也應提供員工請領《照護看護假》的權利。
依據德國《照護假法》,照顧者可合法短期缺勤,擁有長達10個工作日的無薪假,也有權申請補助照顧者補助金;若因家庭嚴重變故,員工更能留職停薪6個月,並申請無息貸款負擔生活開銷。另外,依《家庭照護假法》,員工在1年內也可以彈性上班 ,只要每月至少工作 15 小時,同樣也可以申請無息貸款。
陶艾瑪進一步表示,對於近親即將臨終,德國員工也可以1次休3個月的假,或者在短期間內密集請休,若對象是未成年親屬時,員工更能依法請假6個月。為此,德國也發展了「暫停鍵(Pausentaste)」計畫服務,提供年輕的照顧者建議和照護資訊,同時也到學校、醫院倡議公共服務。
另一方面,德國政府也希望健康能自理的能充分受益於數位化帶來的好處。
「排斥數位化,意味著將與社會、文化、經濟和政治參與隔絕。」陶艾瑪指出,不管事線上預約門診、使用網路銀行、與親友視訊,數位服務和社交媒體已深耕民眾的日常。
2020 年,德國召開一場主題為「在數位時代加強老年人的權利——從 COVID-19 中汲取的教訓」國際線上會議,因此,歐盟理事會通過了「數位時代老年人的人權、參與和福祉」的相關結論,為理事會制定了未來幾年的議程。
為讓長輩更安全的使用網路服務,了解潛在風險及習得必要技能。德國通過「數位天使」、「老人數位化教育」的服務計畫,名為「數位天使」的移動顧問團隊,會巡迴德國大小城市,指導長輩如何安全使用數位應用程式,至今「數位天使」已在全國 450個鄉鎮,並多以農村為主。
此外,「青銀共居中心 」 也是德國推行的計畫之一。
據統計,德國70歲以上的長輩有超過半數的人在同一個家中生活超過30年,顯見多數長輩都希望晚年能留在自家熟悉的環境。近年來,為推行共享好房、在地鄰里幫助計劃,德國去年一月起贊助了共530 個「青銀共居中心」,提供各年齡層民眾聚會、參與活動的場所。
無論是解決照顧悲劇的痛點、挨家挨戶教導長輩守住辛苦錢,還是促進健康長輩能持續社會參與的計畫,德國的具體做法值得台灣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