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台積電 兆豐金 股市 00929 航運股
投資理財
保險稅制
產業時事
職場生活
今周大耳朵 Podcast
富足今周起
幸福熟齡
ESG永續台灣
專題報導
今選頻道
存股助理
今周學堂
訂購優惠
活動報名

元宇宙在紅什麼?黃仁勳、祖克柏揭示投資新方向?4個關鍵QA讓你一次看懂

元宇宙在紅什麼?黃仁勳、祖克柏揭示投資新方向?4個關鍵QA讓你一次看懂

2021-10-28 16:46

近期科技領域最夯的名詞,非「元宇宙」(Metaverse)莫屬,這個出自科幻小說《潰雪》(Snow Crash/1992年出版)的詞彙,在臉書(Facebook)創辦人祖克柏(Mark Zuckerberg)主導下,可望走出小說,成為現實世界的一部分。

「元宇宙」已被視為臉書最重要的未來願景之一,且除了臉書之外,市場預期,包括輝達(Nvidia)、遊戲巨頭Epic Games等諸多業者,都有機會在「元宇宙」趨勢中受益。

 

本文以下將透過4個Q&A,為讀者解讀「元宇宙」的定義、當前發展,以及外界對其投資前景的看法。

 

一、什麼是元宇宙?

 

現階段,「元宇宙」尚無嚴謹定義,祖克柏將之形容為,「你可以進入的虛擬環境」。簡言之,「元宇宙」就像個由無數虛擬社群組成的世界,人們可透過虛擬實境裝置、手機App,進行互動、娛樂或工作。

 

祖克柏強調,即使是位於不同地點的人們,也能同時身處「元宇宙」所建構的虛擬環境中。對此,外媒解讀,祖克柏描繪的「元宇宙」構想,可能會使電影《一級玩家》(Ready Player One)的情節,得以實現。

 

市場研究機構eMarketer分析師佩特羅克(Victoria Petrock)認為,若「元宇宙」成真,「你在虛擬世界中的生活方式,就會和你在現實生活中一樣。」

 

二、Facebook在元宇宙領域投入哪些資源?

 

祖克柏期待,未來5年內,人們會開始把臉書視為一家「元宇宙」公司,而非社群媒體公司。

 

為實現上述願景,臉書先在今年7月,創立「元宇宙」團隊,並於9月宣布,投資5000萬美元,打造「元宇宙」,接著又在10月表示,未來5年,將在歐盟徵才1萬人,協助建立「元宇宙」。

 

在相關軟、硬體發展方面,臉書已推出一套虛擬實境(VR)會議應用程式Horizon Workrooms,可搭配旗下Oculus頭戴裝置使用,但在該裝置售價偏高(約300美元)的情況下,能獲得親身體驗的使用者,仍十分有限。

 

三、元宇宙投資前景看俏?

 

對投資人來說,祖克柏所擘劃的「元宇宙」願景,似乎指出了一個新的投資方向;而輝達執行長黃仁勳一番「元宇宙經濟規模,終將大過實體」的說法,也為市場帶來不少想像空間。

 

Lido Advisors首席市場策略師桑契斯(Gina Sanchez)分析,「臉書這項投資(元宇宙),將使輝達受益,因為輝達晶片具備極快的運算速度。」根據CNBC統計,今年以來,輝達股價累計已上漲逾87%。

 

值得注意的是,「元宇宙」仍處於起步階段,估計其完整功能問世,得花上10餘年時間,相關法令問題,也還有待解決。就當前狀況而言,「元宇宙」的前景,仍充滿不確定性。

 

資訊科技研究暨諮詢機構顧能(Gartner)分析師阮唐(Tuong Nguyen)表示,祖克柏曾言,沒有一家公司會獨自建立「元宇宙」,這意味著,就算臉書大手筆投資「元宇宙」領域,也不代表臉書或其他科技巨頭,能握有「元宇宙」的主導權,因為「許多新創公司,都可能是潛在競爭對手。」

 

四、元宇宙會引發更多個資疑慮?

 

臉書大動作投入「元宇宙」領域,被部分市場人士解讀為「轉移焦點」,主因在於,一名曾經任職於臉書的「吹哨者」,出面指控該公司,「將自身利益置於公共安全之上」,導致臉書形象大受打擊。

 

「吹哨者」事件爆發後,臉書對用戶個資的使用,再度成為外界關注焦點。顯而易見的是,臉書藉由蒐集個資,讓廣告商精準投放廣告的商業模式,很可能會被帶入「元宇宙」;例如,祖克柏在最近一次財報電話會議中就表示,廣告「可能會成為元宇宙相當重要的一部分」。

 

阮唐認為,上述情況,或許會引發新的隱私問題,「因為我們還在釐清,元宇宙究竟是在做什麼,其中仍存在一些我們尚未發現的問題。」

 

佩特羅克亦稱,她擔心,臉書帶頭進入虛擬世界,個資需求會有所增加,在既有隱私問題獲得解決前,這種情況,恐使濫用個資的可能性,隨之攀升,「他們(臉書)未必有考慮到,元宇宙對隱私造成的所有影響。」

 

延伸閱讀:她爆料4內幕讓臉書股價跌近5%!這個令祖克柏壓力山大的女人,究竟是何方神聖?

 

「台灣發展柴油引擎早已落後全球一百年,當時,全世界電動車發展正要起步,他看準台灣只有發展電動商用車才有機會。」蔡裕慶細數,華德就像是及早趕上早班車的企業,「只是這個早班車走走停停。」產業發展初期,沒有多少人願意搭上這班車。

 

華德

華德設計電動巴士配備變速箱,爬坡、跑高速公路表現完全不輸柴油車。(圖/桃園市政府提供)

 

看準將發展電動商用車

華德趕搭早班車、今年產能放量

 

然而,電動車在傳統車廠眼中是個「賠錢貨」的窘境,卻讓蔡裕慶心裡對台灣發展電動商用車胸有成竹,「沒有供應鏈、沒有產業知識,傳統車廠必須重新建構,才能發展電動車。」自然而然,傳統車廠大多選擇被動等待供應鏈成熟,這個時候,「我們自然是要主動去建構成熟的供應鏈。」及早搶下這塊大餅。

 

不過,華德的發展並不是沒有任何限制,蔡裕慶明白,「規模不大,不可能什麼都去做,我們更要把服務、軟體等核心能力,掌握在自己手裡。」底盤、三電之外,華德也加大能量,研發系統軟體,現在手中已然完成VCU(車身控制器韌體)、電能管理、電池管理、充電管理、車載雲端後台等多項管理系統開發。

 

要發展電動車,充電配套方案絕不能少,尤其,許多客運公司的場站都在都市內,電力公司要拉一條高壓線進客運場站並不容易,但電動車又有充電需求,這該如何是好?

 

蔡裕慶說,「所以我們在發展儲能櫃。」將電池裝到移動儲能櫃裡面,利用晚上離峰時間把儲能櫃裡的電池充飽,白天電巴需要充電時,只要來到儲能櫃前,就可以開始充電,「一部四十呎貨櫃,最少可以替四到五輛車充電。」讓電巴充電更簡單、容易。

 

華德在台中港打造的電動巴士新廠,預計今年第三季開始量產,電動巴士整車年產量為一七○○輛,底盤、三電則為七千套。在打造新廠房的同時,蔡裕慶也沒閒著,「我前年就去了南美洲兩次,也到了印尼、印度,我們的接單狀況很理想。」

 

電動巴士電

 

 

最強亮點:三電整合

自主研發設計、瞄準海外市場

 

早在兩年前,蔡裕慶就開始布局國際市場,日本、東南亞、英國、歐洲都是華德關注的市場,尤其,華德大股東車王電海外子公司多,自然也為華德打下了根基。

 

「坦白說,今年公司很忙碌。」華德今年可望開出好成績,「往後絕對是快步走了。」不只電動巴士,蔡裕慶說,掌握了三電發展的華德,接下來要往各式電動小巴、無人堆高機、貨車、物流車走去,大搶電動商用車未來市場。

 

積極進行底盤、三電自主研發的不只有華德,成運也同樣瞄準這塊市場。「內燃機系統歐洲領先全球,台灣一點辦法都沒有。」橫跨客運、巴士製造產業二十餘載的成運汽車董事長吳定發,一談起台灣巴士產業走向電動化,眼睛亮了起來,「柴油車內燃機的世界跟電動車馬達能源、驅動力不一樣,油改成電之後,電源、充電、系統整合、控制器、晶片等,這些都是台灣的強項。」簡言之,台灣在電動車領域最強大的著力點,就是「三電整合」。

 

所謂的三電,指的是電控、電機與電池。「以前,台灣業者都在做代工、零組件,沒有辦法定義規格。」電動時代來臨,風水輪流轉,台灣應該要懂得把握良機,而成運早在一四年時,即已開發底盤自主設計,吳定發說,現在的成運連電動巴士底盤設計都已完成。

 

不只研發趕進度,吳定發也瞄準海外市場,抓緊時間與菲律賓、沙烏地阿拉伯等國洽談營運合作。

 

吳定發透露,成運的電動巴士是自主研發設計,其中,馬達採用德國廠商輪邊馬達,電池採用日本廠商鈦酸鋰(LTO)電池,充電站採用台灣品牌飛宏科技大功率快充及台灣IT系統(智慧車機),電動巴士電池電量從一○%充到九○%,僅需十五分鐘。

 

國外布局,成運鴨子划水,以整車輸出、成立行銷與售後服務公司,為第一階段目標,整廠、KD件(散裝料)輸出為第二階段目標,成運也將與台灣上市公司規畫於菲律賓合資設立電動巴士組裝廠。

 

吳定發

成運董事長吳定發看好電動巴士銷售動能,已準備好七款車型,準備大搶全球電動巴士市場。(攝影/唐紹航)

 

成運

成運重視充電功能,強調「充電像加油」,充電只要花15分鐘,電池容量即可來到90%。(攝影/王子承)

 

全台首條電巴行駛路線

嘉義「中山幹線」由成運提供車型

 

事實上,嘉義的「中山幹線」配置八輛電動巴士便是由成運提供,「是全台灣第一條全線電巴行駛的路線。」吳定發講到這條已經運行九個月的路線,難掩高興之情。

 

成運預估,全球一年約有三十萬輛巴士等著汰舊換新,「要走到全球化,就必須具備足夠的車型、車款,我們共有七個車型,明年第一季會完成。」業務跑在前頭外,成運也開始準備擴廠,「現在成運的產能只有一千輛,接下來會擴充到三、四千輛,而自動化產線則是以一萬輛做基礎規畫。」吳定發描繪著未來遠景。

 

全球這一波電動巴士商機不能等,成運預估,將耗資六十億元找廠房、設置自動化設備、投資人事管理,加快生產腳步,「在未來的世界裡,成運毫不遜色。」吳定發深具信心。

 

電巴有望超前電動車

工研院:樂觀看待、大廠紛搶進

 

「在我看來,台灣發展電動巴士的機會,絕對比電動車更超前。」研究電動車超過十年的工研院機械所智慧車輛技術組組長張念慈,談起台灣電動巴士產業發展滿是樂觀,他點出,不只傳統馬達廠東元、大同積極搶進,就連科技大廠包含台達電、和碩、光寶、廣達都積極布局。

 

「在非中國體系的製造陣營中,以台灣最有製造性。」張念慈說,台灣供應鏈已然掌握底盤、三電發展,「台灣品質、性價比不見得輸給中國,甚至會超過很多。」

 

曾經牛步發展的電動巴士產業,在全球市場需求、電動車趨勢來襲下,今年可望邁出大步,只待台灣這個練兵場茁壯後,擁抱全球、找出全新商業模式,讓這個曾經不被重視的產業,也能成為另類的台灣之光,在全球舞台中發光發熱。

 

桃園客運詐領購車補助遭追討

陸製巴士滿街跑  恐有國安、資安疑慮

 

桃園客運浮報大客車購車款1244萬餘元,詐領公路總局購車補助款,公路總局今年二月底決定撤銷補助,追回購車補助款2.3億元,創下交通部門向客運業者追討補助最高紀錄。這個案子,更引發市場關心陸製巴士滿街跑的疑慮。

 

目前全台灣共有500多輛電動巴士,但其中,真正由本土業者百分百設計製造的電動巴士,恐怕寥寥可數,有業者透露,其他幾乎多是中國進口。

 

產業人士不諱言,台灣現在很多車廠都擺脫不了中國設計,甚至連裡面的控制軟體,都需要中國母廠來協助,一旦車子上路跑,不免有國家安全、資訊安全兩大疑慮。

 

車王電暨華德動能董事長蔡裕慶分析,電動巴士上路,可以直接做影像辨識,數據即時上傳,因此,當車子經過總統府等政府機構、軍隊營區時,就能透過鏡頭等裝置,蒐集大數據上傳,即時一覽無遺。

 

其次,現在的電動車大多配備OTA(Over-the-Air Technology)空中下載技術,母廠可以遠端控制電動車、電動巴士系統;換言之,如果有一天,駭客駭進車體系統,只要一個按鈕,就可以瞬間讓所有巴士停止運行,造成都市交通癱瘓。

 

不僅如此,仰賴中國進口的關鍵零組件,也使得國產自製化的目標推遲不進,有礙台灣產業發展。

延伸閱讀
元宇宙概念股買宏達電就對了?投資人若沒注意「這2件事」 小心錯過真正能賺錢的股票
元宇宙概念股買宏達電就對了?投資人若沒注意「這2件事」 小心錯過真正能賺錢的股票

2021-11-11

做對投資上天堂,中國讓他住套房!當年10分鐘就決定投阿里巴巴,軟銀孫正義如今陷虧損暴風雪…
做對投資上天堂,中國讓他住套房!當年10分鐘就決定投阿里巴巴,軟銀孫正義如今陷虧損暴風雪…

2021-11-09

海底撈市值一度超越聯發科 為何如今股價慘崩逾70%,無奈吞下關閉300家店苦果?
海底撈市值一度超越聯發科 為何如今股價慘崩逾70%,無奈吞下關閉300家店苦果?

2021-11-08

阿爾卑斯山下的綠寶石   斯洛維尼亞   Slovenia
阿爾卑斯山下的綠寶石 斯洛維尼亞 Slovenia

2017-10-12

讓笑容洋溢在亞洲最美的友善城市 - 花蓮
讓笑容洋溢在亞洲最美的友善城市 - 花蓮

2017-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