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美中兩國對抗局面逐漸升高,川普政府友台愈來愈明顯,而北京近期在台灣海峽周邊的軍事動態及演習也愈趨頻繁。
這個變化在美國政治圈引發不少討論,認為1979年台美斷交、美中建交以來,美國政府對於兩岸情勢長期維持戰略模糊的策略,如今應該徹底檢討。有一派人士認為美國應改弦易策,在戰略上明確支持台灣,才能遏止中國以武力為後盾的強權崛起。
最新提出這種想法的,就是兩度擔任美國國防部高官的共和黨鷹派人物、現年76歲的伍佛維茲(Paul Wolfowitz),他認為要避免中國冒進、台海出現戰火,最佳選項就是美國表明不惜動武、「以戰止戰」,而這種武力嚇阻策略的絕佳歷史教訓,就是72年前的柏林危機,以及70年前爆發的韓戰。
▲時任美台商業協會主席的前美國國防部副部長伍佛維茲,2017年1月曾率團訪台。
伍佛維茲的職涯與台灣有多次交集,1980年代雷根政府時期,他曾任美國國務院主管東亞及太平洋事務的助理國務卿;1989年老布希總統上台後,他擔任主管政策的美國國防部次長;2001年小布希總統上台後,他擔任國防部副部長。
2008年到2018年,伍佛維茲擔任美台商業協會主席,這個組織每年主持台美國防工業會議,對於兩國關係有不小影響力,目前他是華府知名智庫美國企業研究所(AEI)的客座學者。
伍佛維茲:以戰止戰是矛盾 但成功捍衛西柏林
根據伍佛維茲上周在華爾街日報的投書,若中國侵台將是一整個世代以來,全球和平的最大威脅,而美國似乎陷於兩難,若非兩個核子強權爆發軍事衝突,就是放棄一個自由國家於共產主義之手。
但他指出,美中關係還有第三個可能,就是美國明確表態,若中國動手,美國將不惜動武,也就是明白表達動用武力的決心,嚇阻另一方不會動手。
伍佛維茲坦承,武力嚇阻策略本身就很矛盾,因為要阻止戰爭的方式,竟然是威脅動武,但從冷戰前期的兩個歷史經驗可以看出,表明武力嚇阻可以防止戰爭,而不明講是否動武反而帶來災難。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在1948年的柏林危機後,成功守住西柏林的自由,一直到1989年東歐共黨國家垮台,圖為1950年代在柏林市區,要離開美國控制區的西柏林電車。(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他以1948年的柏林危機為例指出,當時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極力捍衛全境被東德包圍的西柏林,不受蘇聯武力威脅。當時西柏林的政治地位比現在的台灣更模糊,軍事上更不可能防守,但美國的武力嚇阻確保西柏林一直是個自由城市。
但兩年後爆發的韓戰,對美國是個痛苦的失敗經驗,原因就是美國沒有一開始就明確表達,以武力捍衛朝鮮半島和平的決心。
1949年金日成首提入侵南韓 被史達林否決
伍佛維茲提到,根據1995年俄羅斯公布的歷史文件,1949年3月北韓首位領導人金日成拜訪莫斯科時,向當時蘇聯領袖史達林提議入侵南韓,史達林擔心美軍可能介入,否決這個想法。
但同樣在1949年,美軍高層認為「韓國沒有多少戰略價值」,而且在韓國用兵「不太實際」,這個想法不僅已獲得麥克阿瑟將軍支持,連時任美國國務卿艾奇遜在1950年初一場演講也提及,使得1950年美軍戰鬥部隊大批撤離南韓。
蘇聯高層對於朝鮮半島的想法改變,始於1949年10月大陸陷共,莫斯科認為這意味美國不敢挑戰「新的中國當局」。
1950年美軍撤離南韓 讓莫斯科看到大好機會
史達林又找金日成去莫斯科,討論入侵南韓的可能性,但當時他還是很在意開戰可能使美國介入,把蘇聯捲入與美國的軍事衝突。當年文件記載,「蘇聯還沒準好直接介入韓國事務,特別是如果美國派兵的話」。
後來是蘇聯情報單位回報,當時美國「民間輿論」認為美國不應該干涉朝鮮半島,史達林才放手讓金日成掀起韓戰。
伍佛維茲:若美堅持戰略模糊 台海危險恐不亞於古巴飛彈危機
伍佛維茲指出,1979年後華府對於兩岸政策的一貫立場,是台灣與中國和平解決彼此歧見。中共領導人鄧小平提出的一國兩制觀念,在習近平主政後面目全非,使得「和平解決」的可能性愈來愈低。
當然,歷史經驗不見得可以對比現今局面,就像當年導致韓戰爆發的因素複雜,台灣現況也不同於韓國及柏林。
但伍佛維茲認為,當前北京在台海文攻武嚇之際,美國若繼續堅持戰略模糊立場,未來導致台海出現武力衝突的風險,恐怕不亞於1962年的古巴飛彈危機,「這就使得(美國)明確威脅動用軍事力量,成為避免戰爭的最佳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