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就在市場仍在爭論香港「金融地位」是否動搖之際,新冠肺炎(俗稱武漢肺炎)疫情無預警來襲,進一步重創了香港已顯疲弱的旅遊、零售和餐飲業。今年一月,香港零售銷售額衰退二一.五%,二月衰退幅度進一步倍數惡化至四四%;日前公布的第一季GDP衰退幅度高達八.九%,再為歷史「最慘紀錄」添上一筆。
「真的是成也中國、敗也中國。」香港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美國克林信大學經濟系副教授徐家健感嘆,過去二十年,香港經濟得益於中國的高速發展;然而隨著近年中國經濟紅利漸失,中港經濟整合加速,趨勢正在逆轉,「中美貿易戰、反送中運動及武漢肺炎疫情,都與中國有關。」
徐家健表示,隨著香港與中國在經濟和其他政策連結上愈趨緊密,「中國因素」已滲透到香港經濟的方方面面,其中尤以零售業影響為甚。「香港零售業短期內要回復到兩年前的狀況,在我看來是沒有可能的。」徐家健強調。
零售業短期內難以復原,除了疫情因素外,另一個關鍵在於,從去年中開始的反送中抗爭,至今依舊未能看到和緩的跡象。
今年四月十八日,香港警方無預警展開針對民主派人士的拘捕行動,民主黨的創黨主席李柱銘與前主席楊森、何俊仁,工黨的李卓人、何秀蘭,社民連的梁國雄、吳文遠,以及立法會前議員區諾軒、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等十五人相繼被捕。如此大規模搜捕,被外界解讀為港府對反送中運動「遲來的清算」。
另一方面,就在稍早的四月十五日,今年初才就任的新任中聯辦主任駱惠寧對外高調發言,表示「絕不能讓香港成為國家安全的風險口。」駱惠寧的說法,普遍被認為是要求港府加速推動因巨大爭議被擱置已久、攸關香港「一國兩制」完整性的《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立法進程。
「一旦通過第二十三條,將令社會和平抗爭的空間進一步萎縮。」香港立法會前議員、奧克蘭大學商學院副教授姚松炎無奈地指出。


受貿易戰與反送中事件衝擊,香港最大珠寶公司周大福2019年第4季於港澳地區零售額大幅衰退65%。
主權評級被調降 惠譽指向中國因素
值得留意的是,就在駱惠寧發表講話的五天後,四月二十日,國際信評機構惠譽宣布,香港的主權評級將從AA調降至AA-,這是惠譽在短短七個月內二度下調香港評級。調降至AA-後,也代表香港目前的評級,僅較中國的A+高出一級。
對於此番下調,惠譽給出的理由,再度指向了「中國因素」。
「基於經濟、金融和社會政治等各角度,香港與中國間的聯繫將更加緊密……,我們認為中港雙方關係逐步整合,意味著兩邊評等也會更加接近。」惠譽亞太地區主權國家高級主管費安德(Andrew Fennell)如此解釋將評級下調的考量。
事實上,對許多港人來說,「中港聯繫更加緊密」,早已是他們過去十年生活的日常。根據香港旅遊事務署的統計,過去十年,來自中國的旅客占訪港總人數比率是一路攀升,一○年時僅占訪港總人數的六二%,一九年底已來到七八%的高位。
這樣的「日常」,看在徐家健的眼中,也種下了香港經濟目前「過分倚賴旅遊等低增值的服務業,和過分倚賴單一內地市場」的困局。
「服務業很受社會因素影響。」香港中小企國際協會理事溫仲然觀察,二十多年來,香港經濟過度向服務業傾斜所產生的問題,在此次抗議事件與疫情衝擊下暴露無遺。
溫仲然以地理條件與香港類似的新加坡為例,指製造業占新加坡GDP比重尚且有逾二○%,反觀香港卻不到一○%,產業傾斜狀況相對嚴重。
經濟過度向服務業傾斜 應善用資源發展內需工業
如何修正此一傾斜?「如果香港政府願意重新投放資源,例如善用現有的工廠用地,或資助本地廠商生產成本,香港其實有能力發展內需工業。」溫仲然指出。
然而必須謹慎的是,為了順應「外部環境變化」而推動的轉型,有時也會適得其反。對此,姚松炎以○三年中國開放赴港自由行為例,強調正是因為當時的自由行,讓香港全面大幅度轉型旅遊業,反而因此錯過了一次尋找香港「內在經濟優勢」的機會,更令中港出現深層次矛盾。
過去一年尾大不掉的「中國因素」,是否讓「東方之珠」就此黯淡呢?長年觀察香港經濟發展的徐家健,並不完全同意。
「在金融、醫療、高等教育等高端服務產業,香港依然在全球具有很強的競爭力。」但徐家健強調,保持競爭力的前提是,香港必須比以前更開放、更面向國際,因為「(中國)內地增長帶來的經濟紅利,顯然是不能持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