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武漢肺炎)影響美國比亞洲國家晚上許多,過去一個多月美國政府應變作為受到不少國內批評,加上美國受到2003年SARS影響輕微,都使一般美國人對武漢肺炎的認知或警覺心不足。
眼見疫情快速升溫,為了趕快「補課」,不少民眾轉向相關主題的大眾影視作品,使過去20多年來好萊塢推出的多部電影從冷灶翻身為當紅炸子雞,其中最火紅的就是2011年的「全境擴散」(Contagion)
巧合的是,這部片不僅是美國不少中小學、甚至大學課程上的教材,連台灣大學醫學院都曾在2012年11月公開播映,還請來時任台大醫院副院長、現任台大副校長張上淳做映後演講,目前他也是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的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
武漢肺炎在美國出現第一起確診是在1月21日,美國民眾對於這個新興傳染病認知有限,焦慮感升溫,大家開始尋找相關資料,發現好萊塢早就有病毒、傳染病主題的電影,例如1995年的「危機總動員」(Outbreak)、「未來總動員」(12 Monkeys),以及2011年的「全境擴散」等。
「全境擴散」不久成為美國人為了疫情補課的最熱門「教材」,1月底就衝進蘋果iTunes的前十大熱門電影排行榜,本周更穩坐前五名,在亞馬遜Amazon Prime與Google Play等影音平台也是熱門的觀賞電影。
美國本土於2月26日出現第一個死亡案例,確診案例也在本周二(10日)達到1000例,到了昨天(13)日更突破2000例,加上川普總統宣布全國進入緊急狀態,都使美國人焦慮感居高不下。
▲2011年的好萊塢電影「全境擴散」,近期成為美國民眾為了認識疫情「補課」的最熱門大眾影視作品。(圖片來源:IMDB)
電影「全境擴散」的發行商華納電影公司也表示,這部片的累計觀賞次數在該公司出品電影中,在2019年底還排名第270名,到了3月初已經竄升至第二名。
為何這部片在美國這麼紅?因為電影劇情與當前疫情極為接近,科學家也大多贊同電影呈現的故事,貼近真正的疫情處理方式。
該片編劇柏恩斯(Scott Burns)近期接受美國多家媒體訪問時表示,2009年他在構思題材時曾與多位美國知名流行病學家談過,「我開始找專家談的時候,他們全都說『下一次(流行病)大流行不在於是否會發生,而是何時會發生』」。
擔任該片主要科學顧問的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流行病學教授Ian Lipkin也說:「這部片本來就不是單純的娛樂觀眾,其實要傳達一些公共衛生訊息,我們想讓大家意識到,新興疾病只會一而再、再而三出現。」
▲Google Trends顯示,近期電影「全境擴散」在美國的網路搜尋熱度直線飆高。(圖片來源:Google Trends)
由於這部片太寫實,美國有些生醫領域的老師拿來當教材。華府喬治城大學全球衛生與科學中心主任Rebecca Katz就提到,她在教授新興傳染病的課堂上,常常把「全境擴散」最後兩分鐘播給學生看。
這部片是用倒敘方式,把片中虛構病毒的起源放在片尾最後兩分鐘才播出。在中國華南某地,推土機剷平一片森林要蓋養豬場,趕走居住森林的蝙蝠。養豬場開始運作後,一隻蝙蝠飛進養豬場,口中咬食的一塊香蕉掉到豬圈內,被豬吃掉。
澳門賭場一家餐廳的主廚來養豬場買豬,回去在料理豬肉時,跟葛妮絲派特洛(Gwyneth Platrow)飾演的女主角握手,也就是說蝙蝠上的病毒,透過豬隻與主廚,傳到人類身上。
Rebecca Katz說:「我在課堂上放這幾分鐘電影,是要顯示動物、環境與人類之間的關連。你砍樹就會改變蝙蝠行為,蝙蝠接觸到豬,豬又是人類養來吃的,被感染的豬肉就進了人類肚子,這只是新興傳染病從動物跳到人類身上的例子之一。」
▲台大醫學院圖書分館2012年曾放映電影「全境擴散」,探討新興傳染病對人類的威脅。(圖片來源:台大醫學院圖書分館)
無巧不巧,台大醫學院圖書分館2012年11月曾舉行一場醫學人文電影欣賞座談會,就是播放這部電影,並請張上淳在映後主講「新興傳染疾病對人類的威脅」。
根據會後報導,張上淳說明新興傳染病的傳播途徑,以伊波拉病毒為例,病毒是從蝙蝠傳染到部分靈長類動物,人類又接觸染病動物,病毒透過人類血液或體液進一步擴散出去。
大多數病原主要透過人類彼此密切接觸來傳播,因此只要降低接觸機率,仍可能控制疫情,只是無法完全杜絕,幾年後又會捲土重來。
人類過度開發環境 助長新興傳染病發生
至於新興傳染病起因,張上淳提到,人類過度開發與破壞環境,或到人跡罕至的地方探險,接觸到在森林深處的病毒或微生物。
原本這些微生物帶有的病毒或細菌與人類無關,但接觸頻繁後,變種的病毒細菌傳染至人體,具有較強傳染力,導致更多人感染發病,加上國際貿易及旅遊頻繁,讓疾病容易傳播到其他區域,演變成全球流行的傳染病。
大家應該如何避免感染?簡單來說就是不接觸就沒有感染,若真的感染,應減少進出公共場所,平日也養成良好衛生習慣,包含非必要別去醫院、避免接觸高風險區、離開醫院應儘快清潔手部,也不要用手觸摸口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