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保險業海外投資高達68%,不僅承受匯率風險,更凸顯結構性問題,加上IFRS 17公報將上路,勢必對會計準則帶來衝擊,壽險公司應及早因應與防範,避免再出現問題壽險公司,影響保戶權益。
觀察壽險市場多年的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系系主任彭金隆坦言:「全世界沒有一個壽險市場,像台灣這麼詭異!」每年收取高達2至3兆元新台幣的保費,但國內投資工具卻不多,才會出現68%以上的國外投資比率,承受極大的匯率風險,若台灣有夠大的資本市場、夠多的投資工具,哪家壽險公司會花這麼大的成本去投資國外?
同時,數十年來奠定的業務員銷售體系及市場競爭,讓壽險公司吸收保費的腳步停不下來,再加上台灣10多年來處於低利率環境,這幾年買保單的民眾都有「嚐到甜頭」,壽險公司的利率的確比放銀行定存高,風險又較直接投資基金或股市低,而壽險公司因為可到海外投資,也的確給得起保戶較高的利率,彭金隆說:「這些錢若回到銀行或讓民眾流往海外,真的會比較好嗎?」
「二率一價」影響壽險獲利及經營方向
彭金隆指出,從2002年台灣急速進入低利率環境後,台灣壽險業就出現「三高一低」的問題,即國外投資比率高、股權投資高、負債高,但同時間資本卻低,因此深受「二率一價」的影響,即利率、匯率與股價牽動壽險獲利及經營方向。
針對近期各界紛紛討論台灣壽險業是否存在系統性風險、擔心再出現問題壽險公司,彭金隆表示,即便金融市場波動、去年壽險財報數字不好看,但壽險保單幾乎都是長年期,就連儲蓄險保單要解約也要先扣費用,保戶未必會因一些風吹草動就解約,所以壽險業其實不像銀行,不會因未經查證的消息就出現流動性風險;同時,近年壽險業積極銷售利率變動型保單,這些利率是不保證的,不存在利差損風險重演的問題。
雖然國際上保險負債以公允價值評估的IFRS 17公報將在2022年上路,金管會規劃給予國內壽險業3年緩衝期,即2025年才適用,屆時台灣也可能得大量增提、當年度可能出現重大虧損。彭金隆亦分析,各國監理官對IFRS 17都有裁量空間,只能說這會是未來壽險業極大的「經營挑戰」,不算重大「經營風險」。在2025年接軌時,早年高利率保單的利差損必須「現形」,列出準備金提列不足的公司。
彭金隆也分析,金管會目前有四大擔心,一是壽險公司大量銷售躉繳儲蓄險保單,若利率快速反轉,客戶大量解約要轉往其他工具,就可能會出現流動性風險;第二是過度依賴銀行通路,支付過高的佣金,侵蝕利差益,造成壽險公司資產虛胖;第三是壽險公司為了承諾高利率,去投資高風險商品,資產價值波動大,造成淨值比過低、槓桿比過高;四為IFRS 17要提列大量準備金,但各公司出售值錢資產虛增盈餘,股東不願拿錢增資。
落實RBC及指標監理 有問題立即糾正
但這四大擔心在彭金隆看來,都沒有那麼嚴重,第一是壽險公司近年銷售的利率變動型保單,宣告利率是不保證的,與早年保證6%、8%的保單性質根本不同,現在宣告利率降不下來是市場競爭造成,金管會出手後,4月馬上降下來;第二,若銀行通路收太高佣金,這幾年金管會不斷要求不得有費差損、費率資訊揭露等,都可以防範此問題。
第三是淨值比過低,代表壽險業資產成長速度遠高於資本增幅,金管會當然希望股東多多以普通股增資,但彭金隆說,保險法最早是以淨值作為監理指標,後來才改用美國「比較先進」的風險資產為基礎的資本計提,就是現行的RBC指標,再加上保險法已有立即糾正措施,已經大幅減少監理機關被政治力干擾,直到壽險公司淨值為負還不能處理的機率。
再加上安定基金近年也積極累積保費,彭金隆表示,只要金管會落實RBC及相關指標監理、有問題立即糾正、要求增資或調整資產,應不會出現如過去幾家淨值負數極大的問題壽險公司。
第四則是彭金隆認為,無論是IFRS 9或IFRS 17等公報,都不足以充分表達壽險業的真實財務狀況,因為這些公報都是假設「現在即為永遠」,用季底的市場狀況去衡量壽險公司的價值,對短期持有的股票投資人有幫助,但對短期內無法解約的保戶或要求長期穩健經營的監理官反而是種干擾,這些財報準則有過度樂觀或落井下石的傾向,例如去年第四季的淨值大蒸發,跟今年首季的淨值大量增加,讓壽險公司的財報常令人有「如夢一場」的感覺。
不能只看財報 應追求適合監理指標
「若監理官只看財報監理,會完蛋!」彭金隆說,會讓壽險公司經理人追求短期財報利潤,就好比外匯完全避險,只是財報穩定好看,但每年付出去幾百億的避險費用是「真的不見了」,越避險體質越弱,因此彭金隆認為金管會應有自己的監理方式、適合台灣市場的監理指標,甚至有些可能跟財報脫鉤,將過度樂觀的部分消除,追求相對穩健或可冷卻過熱市場的監理模式。
曾擔任金管會專任委員的政治大學風管與保險系教授張士傑則分析,壽險業的問題要分二大塊,一是「追求卓越」,另一塊是「求生存」。部分壽險公司已有穩健的獲利能力,對於未來各項挑戰,關心的是獲利是否還能持續成長,能否發出穩定的現金股利,能否爭取更多投資人、保戶認同,若獲利衰退或長時間發不出現金股利,面臨的就是外資出走、股價下跌。
但也有一部分是許多指標可能在及格邊緣、大股東已無力再大幅增資的公司,要面對的就是在新會計公報、金管會加強監理力道下,能否找到策略性投資人、說服股東增資等,這些公司面臨的就是能否在市場上生存下去,會不會為政府創造更大的問題。
面臨經營嚴峻風險 應強化產業體質
台灣壽險業未來5年面臨許多風險,但有四大經營風險較為嚴峻,第一就是國外投資比率過高的匯率風險,台灣資本市場規模過小,在銀行利率10%左右時,壽險公司賣預定利率8%的保單,但在台灣步入低利率環境後,早年的高利率保單就出現「利差損」,這是歷史的共業,但後來市場競爭激烈,業務拖著財務走,壽險公司的利率競爭停不下來。
1999年時壽險業國外投資占其可運用資金的比率僅4.1%,2002年升至16.4%,2005年達到30.5%,2007年再修保險法,提升國外投資比率最高拉到可運用資金的45%,投資上限似乎塵埃落定,直至2014年再次修法,放寬投資國內以外幣計價債券,也就是國際板的投資金額可不計入國外投資限額,讓壽險公司實際國外投資比率急速拉高到68%以上,「其實真實比率更高」,因為壽險公司在國內投資很多新台幣計價基金,實際上投資的也是海外債券、股票。
有三分之二以上的資產是用外幣計價,當新台幣、外幣匯率波動時,這些外幣資產的評價不確定性就大幅提高,「匯率風險是條不歸路。」張士傑坦言,國外債券很多都是20至30年期以上,如何避險?要付出一去不回頭的避險費用進行傳統避險,還是要用一籃子貨幣,抑或是自然避險,將是國內壽險公司未來5年都無法擺脫的難題。
第二大經營風險是宣告利率與市場競爭的難題,壽險業總是以廣大業務員的生計為理由,讓業務走在財務的前面,但說實話,面子與裡子不能兼顧,壽險業務員必須轉型,若是業務員無法賣難度較高的保單,就可能不適任,要追求分期繳、保障型、對壽險公司利潤高的商品,但是業績排名可能會下滑,壽險公司也必須要考慮是否還要用高宣告利率在銀行的通路上大量吸收資金,增加投資的壓力。
第三大風險是接軌IFRS 17與股利政策,新公報對壽險業發展、經營與獲利都會有極大的影響,同時金管會現在要求壽險公司獲利都要保留在帳上,準備未來接軌時降低財務衝擊,但可預見,未來5年壽險公司分配現金股利的能力會下降,對各公司留住投資人將是一大難題。
第四大風險為資本管理與財務槓桿,2018年底壽險業淨值降到1兆1千億元左右,比2017年底少了2,600多億元,淨值占資產比降到百分之4點多,張士傑說:「保險業本來就是高度槓桿的行業,但淨值比太低也是種警訊。」且全球在幾次風暴後都驗證,金融機構的普通股才是最後能承擔風險的工具,金管會勢必會要求股東盡量以普通股增資,未來5年恐怕會有不少公司面臨這樣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