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今周刊》為您精選《紐約時報》最具價值的全球時事,人文、財經、科技、進步的新聞報導,給您最快速、最前瞻的國際視野。
香港公寓租金比紐約、倫敦或舊金山更高,居住空間卻只有一半,將近五分之一民眾生活在貧困中,法定最低時薪只有4.82美元。
這個有740萬人口的中國特別行政區,夏天爆發多次大規模示威,也可能是全世界居住條件最不平等的地方。
香港人對於中國插手日常事務的力量愈來愈大感到憤怒,也想選出自己的領導人,這些情緒都助長了民眾上街示威抗議。然而在對政治面不滿之外,還有一股對自身經濟前景焦慮的暗流,香港人害怕未來只會更糟糕。
現年55歲、受過大學教育的肯尼斯梁(Kenneth Leung)加入反送中示威,他說:「我們以為也許教育程度高,收入就會比較好。但在香港,過去20年來大家或許可以獲得大學教育,但沒能賺到更多錢。」
反送中抗議是反對香港特區政府推動將刑事罪犯遣送至中國受審的法案,共產黨控制了中國的法院,當事人被迫認罪經常發生,但肯尼斯梁也不滿自己的生活狀況,他擔任保全,每天工作12小時、每周工作6天,時薪5.75美元。
香港有21萬人住在成千上萬間非法隔間的小公寓,有些房間小到大家稱之為牢籠或棺材。肯尼斯梁的房間相對較大,面積100平方呎,是他睡覺、下廚與生活的空間,但在扣掉三餐與生活成本後,每月512美元房租仍讓他有時候捉襟見肘。
香港貧富差距的數字非常驚人,目前達到近半世紀以來最大落差,在全世界也數一數二的糟糕。香港的工時全球最長,房租也高居全球之冠,薪資卻未隨著房租成長,過去近半世紀以來當地房租幾乎成長25%。
不僅如此,香港房價過去十年躍升超過三倍,房價中位數比家庭年收入中位數高出20倍以上。
這些問題是五年前佔中或雨傘運動的核心問題,諸如法國黃背心運動等類似抗議也反映出民眾憂慮,擔心愈來愈多人無法從持續暢旺的全球經濟中受惠。
圖說:香港的抗議示威者在今年7月14日的遊行行動中,與警方發生衝突,警方被控使用過於激烈的策略壓制。照片來源:《紐約時報》授權,By Lam Yik Fei © 2019 The New York Times
如今抗議民眾上街,是鎖定港府擱置但尚未撤案的逃犯(送中)條例,並且要求直選(特區行政長官)。香港根據本身法律自行治理,但抗議民眾指稱中國政府正在侵蝕香港獨立治理的根基,也認為被其指定的領導人是效忠北京、地產開發商與大企業,而非香港人民。
香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承認,過去她確有失策,但仍希望解決香港的問題。親北京人士則認為,解決香港問題的長期妙方,就是擴大與中國整合,而非脫鉤。
香港自由黨主席鍾國斌指出,中國政府推動的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將把香港與中國融合在一起,香港政府幫助企業界在大灣區設立據點,將裨益香港年輕人。
鍾國斌說:「如果必須從香港去珠海上班,這有什麼大不了的?香港人真是被寵壞了。」
年輕人買不起房子
與父母或家人同住司空見慣
對於參與街頭抗議的27歲公立醫院護理師菲利浦陳(Philip Chan)來說,這種想法其實顯示香港政商領導人有多麼脫離民意。菲利浦陳至今仍與父母同住,而且與30歲的姊姊睡雙層床,他睡下鋪。
以北京封鎖臉書及What'sApp等網路App為例,他說:「中國政府無法保證任何事,以言論自由為例就是,這樣我們要怎麼過活?」
其次,居住問題是香港許多民怨的根源,很多民眾買不起房子,因此年輕人仍與父母或家人同住司空見慣。
菲利浦陳說:「很多香港人面臨嚴重的財務問題,例如高房價,他們想要努力工作,但賺到的錢不足以負擔更好生活。他們看不到未來,所以感到挫折。」
香港地小人稠,是由許多島嶼及從中國大陸延伸出來的一塊山地組成,目前還能蓋房子的土地所剩無幾。
立場支持街頭抗議的香港職工會聯盟秘書長李卓人說:「整個體制都完全掌握在菁英階級的既得利益手上。」
再者,香港政府對中國富豪相當友善,因為他們相信中國買家加入市場能推升香港房地產價格,還讓香港民眾覺得自己變得更有錢。
香港政府在2003年七一遊行後,鬆綁中國人在港投資法規,而七一遊行引爆點就是抵抗香港政府訂定《基本法》第23條,這是一條禁止煽動叛亂、顛覆或是背叛中國的法令。最終這條法令未能通過,但卻造成房地產價格飆升,讓不少房東受惠,一般民眾卻面臨房產飆上天價而買不起的窘境。
「很多年輕人不管在經濟上或政治上都找不到出口,這就是他們對現況如此沮喪與憤怒的背景因素。」任教於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的政治經濟學教授孔誥烽這樣解釋。
許多抗議者表示,直接選舉將讓他們對重要的經濟議題,能有更大發言權。
鄭羅傑(Roger Cheng)是現年52歲的消費產品業務,他也是和平參與抗爭的抗議者之一,但在7月1日當天,身邊其他成群結隊的抗議者開始用金屬棍棒敲打立法會的玻璃門時,和平抗爭的抗議民眾無意阻止其他人的暴力行為。
他說:「雖然我們傾向用和平方式抗爭,但也不反對採取較激進的作法,因為香港政府對抗爭根本沒有任何回應。」
註:全文獲《紐約時報》授權,By Peter Eavis © 2019 The New York 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