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中國官方公布的GDP數據,其真實性屢受外界質疑。本月,美國智庫布魯金斯學會發表一篇研究報告,
首度詳細估算近年中國官方的經濟統計數據,是如何遭到扭曲,甚至再次印證中國GDP存在的高估情況。
多年來,全球媒體和學界對於中國官方公布的GDP(國內生產毛額)成長數字,一直有不少質疑;加上近來伴隨中國經濟放緩,去年底,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副所長向松祚就對外公開指稱,中國當年度的經濟成長率其實遠低於官方數據,市場對中國統計數據的真實性,不免再度打上一個超大問號。
只是,對中國官方定期公布如經濟成長率、投資及消費等指標,外界儘管有所懷疑,卻對這些數據究竟含了多少「水分」、又有哪些數據相對可靠等,依舊不甚了了。
美東時間三月七日,由美國知名智庫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發表的一篇重磅研究報告,即嘗試解開這盤旋市場心頭多年的「中國GDP真假之謎」。
該篇研究由美國芝加哥大學商學院教授、同時也是台灣中研院院士的謝長泰,與香港中文大學經濟系教授宋錚等四人合撰,題為《剖析中國國家數據》(A Forensic Examination of China's National Accounts),完整刻畫中國近年官方的經濟統計數據,是如何地遭到扭曲。
首先,研究統計了一九九○年至今,中國地方各省自行公布的GDP,將其累加後,與中國國家統計局最終公布的GDP進行比較。結果發現,相較於中央,地方政府在一九九○年代的GDP統計有低估傾向,然而,趨勢卻在二○○三年後出現逆轉。
「地方政府估計的GDP,開始超過了中央統計……,且○六年之後,(領先幅度)每年大約都保持在五%。」研究指出。
真相一》中央糾正不積極
地方政府長期灌水衝績效
為何有此逆轉?研究認為,關鍵或許在於中共中央組織部在一九九八年推行的一系列地方公務員評鑑政策,「該政策以經濟及財政收入的成長速度等,作為地方官員發展升遷的核心考核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