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深刻衝擊了大眾對銀行的信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歷史系教授亞當.圖澤(Adam Tooze)這麼說。
在被問到雷曼兄弟破產對世界的影響時,這位出生於英國倫敦、劍橋大學經濟系畢業,又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攻讀經濟史博士的他,先從故鄉英國開始講起。「在英國,金融業直接對應到的就是倫敦,在許多英國人眼中,倫敦在金融危機後,變成一個非常惹人厭的城市。」圖澤的語氣顯得無奈。
只是,對金融業的嫌惡之情,更深層透露出的,實是危機後英國民眾對貧富差距惡化的感受日趨強烈。
今年四月,英國下議院圖書館發表報告指出,自二○○八年以來,全球最富有的一%人口,其財富以平均每年六%的速度成長,其餘九九%人口財富僅成長三%。
成長速度差異直接導致的,就是所得分配的進一步分化。對此,瑞士信貸一七年出版的《全球財富報告》即指出,自一○年以來,全球所得最高的前一%族群,其財富占全球比重,從三六%攀升至一七年的四六%,短短七年間大幅增加十個百分點。
其中,許多人將貧富差距惡化的罪魁禍首,指向全球央行在危機後,推行的量化寬鬆貨幣政策(QE)。對此,圖澤表示,儘管歐洲和英國央行最近發表報告,澄清QE政策本身並沒有讓所得不均惡化,「但那是歐洲,美國情況就非如此!」
禍首:美國貧富不均 選出極右翼總統
圖澤解釋,因為股票持有者高度集中於所得前一%族群,QE後「資金紅利」所創造的股市榮景,也多數只進到這些人的口袋。
從貧富差距的擴大談起,這位甫出版《崩潰——金融海嘯十年後》(暫譯,Crashed: How a Decade of Financial Crises Changed the World)新書的著名經濟史學家,鋪陳了一個基於「不滿與對立」底下的世界新麻煩。
金融海嘯後美國政府對大銀行的支持,加上QE後貧富差距惡化沸騰的民怨,間接讓極右翼的川普在2017年初坐上白宮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