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台中市以277萬8,182的人口數,成為台灣的第二大城市。縱觀這十年來台中的市景變化,不難觀察到一棟棟氣派的高樓拔地而起,不斷更新著城市天際線。除了公共建設發展成熟,台中也積極籌辦國際盛會、招募國際志工到台中交流,促成市民與世界溝通的能力。
文/陳胤祖
即將在台中舉辦的2018世界花卉博覽會(以下簡稱花博)、2019東亞青年運動會(以下簡稱東亞青奧),就是台中已成為國際一流城市的最佳例證。為迎接即將到來的兩大國際盛事,台中加倍努力地建置國際友善環境,好讓到時候前來觀光、參賽的國際人士,都能夠在台中「生根」,提升未來回流再訪的意願。
要讓國際人士在台中生根、再訪,「軟、硬體建置都必須完善。」台中市副市長林依瑩這麼說。所謂的硬體面,指的是捷運交通、公共設施等等,目的是要提供國際人士便捷的生活環境,促使他們不論來自何方都想進駐、停留。
軟體面的經營,更讓台中的國際友善環境具備特色。林依瑩指出,最基本的就是識別系統的雙語化,包括標示、路名、官方網站等須有英文介面;其次是以英語進行溝通的接待能力,包括公車、計程車司機以及一般市民在與國際人士接觸時,要能夠回應對方的需求。「國際環境要友善,英語力一定要提升。」她說。
藉綠川、官邸 帶世界走進在地
除此,台中市期許發展出「具有在地特色的國際友善環境」,透過維護、營造台中特有的自然景觀或歷史建物,比如綠川、柳川、台中市長官邸等等,加深台中之於國際的人文印象,促使他們願意繼續造訪。林依瑩也格外強調接納、尊重多元文化的包容力。台中不僅吸引許多國際觀光客前往,同時也是移工、新住民眾多的城市。據統計指出,台中擁有2.5萬名移工,若含新住民在內則有十萬,名列台灣第二。「能夠尊重不同文化間的差異,才是真正的國際友善。」
籌措東亞青奧 展現國際級水準
近年來,台中積極推展「盛會城市(Event City)」,希望藉由每年至少舉辦一項國際活動,不論體育賽事、藝文展覽、台商年會或學術研討會,作為與國際接軌的途徑。例如台中近年來舉辦過的東亞流行音樂節、國際踩舞祭、花都藝術季等等,都吸引了大量觀光人潮。
林依瑩表示,在籌措國際活動的過程當中,不僅能夠吸引國際人士前來、帶動食衣住行和觀光產業;其中,更不乏須以英語進行溝通的環節。舉例來說,明年即將在台中盛大揭幕的首屆東亞青奧,將有來自九個國家或地區、共約2,000名隊職員及選手共襄盛舉。
「這是台灣第一次舉辦奧運家族的運動賽事!」林依瑩的語氣顯露出興奮和驕傲,意味著台中市已具備足夠的能力承辦國際運動賽事。她進一步說明,因為前置作業涉及處理各國報名事宜、與國外技術官員溝通等,負責籌辦這項運動盛事的東亞青奧小組,成員們都需要有良好的英語能力才行。
要讓一場國際級賽事與周邊配套工作進行流暢,除了專業的籌備團隊,也十分仰賴志工的投入,相關工作人員具備國際溝通力與否,也左右全場活動品質。以2017年台北世大運為例,英語專長志工的招募就要求至少達多益英語測驗(TOEIC)550分、多益口說測驗(TOEIC Speaking Test)120分以上,或具同等程度的語言能力檢定證明,才能參加甄選。
台中市政府也預計招募2,000多名志工協助東亞青奧的舉辦,「尤其負責導覽和接待的志工組別,對英語會更加要求。」林依瑩說。針對甄選志工是否需檢附語言能力證明,台中市政府社會局人民團體科楊惠如科長表示,目前甄選條件尚在研擬當中,但語言能力是重要考量,預計也會訂定語言檢定標準。
林依瑩也坦言,台中市政府不論就財源、人力而言,所分配到的資源皆有限。換句話說,台中在邁向國際友善城市的道路上,不僅要靠市府的建置和引領,市民是否能夠積極參與營造,便顯得更加重要。
國際志工駐紮 催生英語溝通情境
而台中市從去年開始推行「HOPE 125」的概念,正好部分地補充了建置國際友善環境所需的人力。所謂的HOPE 125,是指幸福(Happiness)、機會(Opportunity)、參與(Participation)、熱忱(Enthusiasm),每一位市民都是志工,每位每月從事兩小時志願服務,每年創造五倍公民社會產值。
為此,市府推出志工媒合平台,方便市民找到適合自己的志工服務活動。不僅如此,台中市更透過國際招募平台向全球招手,尋找願意越洋前往台中偏鄉或高齡化地區貢獻一己之力的國際志工,也激起了文化交流的火花。
近年來,台中不少地區都已邁入高齡化,例如東勢、霧峰、大里等,其中東勢區的高齡人口比例甚至達到18%,遠超過全台平均13%的比例。在這些青年人口外流嚴重的地區,社區景觀逐漸凋零、失去活力,國際志工的注入就如同活水一般,為當地社區增添不少生機。
「目前為止,已經有十多個國家、百餘位國際志工來服務過。」林依瑩表示,這些國際志工會直接住在社區兩周,和居民一起生活,共同完成諸如貓頭鷹保育、社區牆面彩繪等工作。「我們也會推選外語能力佳的台灣志工擔任領隊,協助處理國際志工的溝通和生活庶務。」
要與來自全球的志工溝通,不論社區內的老中青三代居民或是台灣志工,自然將英語視為交流的工具。也許只是簡單的英文,或搭配肢體語言,「溝通其實不難,最重要的是肯互動。」林依瑩分享,一旦開啟市民與國際人士接觸的機會、逐漸習慣英語溝通情境,許多人便會產生想要學好英文的動機。
也因駐紮當地、和社區居民深度交流,國際志工們往往對台灣的人情味和文化多樣性印象深刻。甚至,有的志工會在服務結束後,數度回到社區看望阿嬤、關心社區發展,在在說明這些志工們的情感已在台中「生根」,徹底實現台中市建置國際友善環境的目的。
「要能夠尊重不同文化間的差異,才是真正的國際友善環境。」--台中市副市長 林依瑩
台中國際化環境促進方略
1.維護在地自然、人文景觀,建立國際鮮明形象。
2.一年一盛會,籌辦多面向活動要讓世界看得見。
3.媒合國際志工服務,創造常態性英語溝通情境。
4.文化交融,提升國際人才、志工在地生根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