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想一個情境:在1956年的美國,一位26歲的年輕人向你募集1萬美元(約現在的8萬美元),準備成立投資合夥事業,剛好你手上有一筆閒錢,正發愁要擺哪裡,於是一口答應他的請求。
然而不幸的是,錢投入沒多久,美國開始派兵要打越戰,經濟可能陷入戰場泥淖,股市也出現巨幅震盪,你會嚇到想立刻贖回嗎?如果答案是「yes」,那你將錯過這個合夥事業從1956到1969年,每年平均超過30%的強勁複利成長。
接著再設想,這位年輕人在1964年收購了一家B公司,邀請你一起參與當股東,一股成本為7.5美元,你也開開心心地認了不少股票,隨後在政府減稅和擴大基礎建設下,股市欣欣向榮,帳上獲利可觀,你決定繼續持有,幫自己賺足退休金。
但好景不長,不但越戰愈打愈「歹戲拖棚」,1973年至1974年還發生第一次石油危機,造成道瓊指數從1051點下跌至577點,重挫高達45%,代表藍籌股的50檔股票(時稱「漂亮50」), 跌幅更是70%至90%不等,而你所投資的B公司股價,則從高點90美元瞬間跌到40美元,帳上獲利蒸發過半,這時候你會堅守手上的投資部位?還是急忙拋光股票停利出場?
如果答案是後者,那你也會錯過B公司股價隨後在1990年5月29日來到7175美元的光榮時刻,這時一路堅持不賣的年輕人身價正式突破10億美元,成為家喻戶曉的大人物,只要開口講話,周遭的人馬上豎起耳朵仔細聆聽。不久,開始有人稱呼他為「股神」。
這位年輕人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巴菲特(Warren Buffett),現在已經88歲,而B公司就是他所經營的波克夏(Berkshire Hathaway),該公司自1965年以來的年複合成長率超過20%,同一時期的S&P500指數平均年報酬不到10%。
經濟危機、社會動盪
撼動不了持股信心
截至5月3日為止,波克夏A股的股價已經來到28.7萬美元(當初進場成本7.5美元),過去還一度突破30萬美元,根據《富比士》雜誌公布的 2018 年世界富豪榜,巴菲特以840 億美元財富排名第三。
「在巴菲特過去的投資歲月裡,至少發生4次以上的經濟危機、2次以上的石油危機,以及數不清的社會動盪,但他老人家都樂觀面對,持股不為所動。」中國深圳東方港灣投資管理公司董事長但斌,幾句話就詮譯了巴菲特的成功之道,在於「不恐懼」,情緒不會受外界影響。
在台灣,巴菲特的信徒是一籮筐,而但斌則是中國投資界著名的巴菲特信徒,微博上的粉絲人數超過一千萬人,最得意的代表作就是集中投資、長期持有「茅台」。去年股王茅台一度漲到近800元人民幣,成為A股的人氣指標,也是外資積極買進的股票之一。
師承巴菲特路線的但斌,認為投資要學烏龜,不要學兔子。「大家都想學兔子跑得快,可以賺到很多錢,但兔子跑得快,最短卻只能活2-3年;烏龜爬得慢,但可以活千年、萬年,而且一直慢慢爬下去,遇到風險頭縮回來,沒有風險再繼續往前爬。」
但是,像烏龜一樣慢慢爬的長期投資是最難學會的,因為路上常會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壞消息,甚至是一些即使你有預期,但身歷其中後才發現很難「熬」下去。今年二月初美股突然一天重挫1175點,引發全球股市回檔修正,不少股民就受不了了,更遑論金融海嘯、網路泡沫等大熊市的來臨。
巴菲特之所以有今天的投資成就,很多人歸因於「複利」,如同他的自傳《雪球》所形容的,「人生就像滾雪球,你只要找到濕的雪,和很長的坡道,雪球就會越滾越大。」這些話,巴菲特的徒子徒孫都可以琅琅上口,但只要遇到股災或意外事件,一堆人就「破功」,雪球滾不下去了。
只買進便宜股票
不管指數位置、不追逐熱門股
筆者認識一位低調的中實戶,他是郵務系統出身,工作薪水固定,沒什麼升遷機會,但30年前他從幾十萬元開始進入股市,現在已累積幾億元身價,好幾間房子,不到50歲退休在家,他致富的祕訣出乎意外的簡單:買進便宜的好股票長期持有,不會因為任何利空就輕易出脫股票。
過去30年,台股歷經12682點大崩盤、亞洲金融風暴、兩國論台海危機、網路泡沫、SARS、金融海嘯、歐債危機等等,問有沒有因任何事件嚇的出清股票,他直接回答:沒有,就一直抱牢著。
他總是等到手中的股票漲多了、變貴了,再尋找便宜的股票轉進,永遠都是「高水位持股」,至於大盤指數現在位置是多少,盤面流行什麼概念股,就像天邊的浮雲,不重要。在這位中實戶的身上,就散發著巴菲特的味道。
相對於散戶每逢利空就驚慌失措,巴菲特一向的表現都很「淡定」,也沒有出清股票這個選項(現在的部位也不可能),他只挑低估的股票買進,長期持有可口可樂、美國銀行等讓人索然無味的股票,看經濟前景永遠保持樂觀(2017年說道瓊指數百年內上看100萬點),他對股市漲跌沒有情緒,不會被「恐懼」牽著走,於是最終成為最大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