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別於當年台商到東南亞開工廠,近年來,有一批來自台灣的年輕人選擇以服務業出發,搶進當地內需市場;而剛開放的緬甸,成了他們的創業首選。
十一月下旬入夜時分,緬甸最大城市仰光依然塞車,一群來自台灣的年輕人,暫時放下手邊忙碌的工作,依約趕到仰光台灣貿易中心毗鄰的餐廳,大夥兒聚在一起,話題離不開在緬甸的創業甘苦談。
他們之中,有在仰光開麵包店的陳啟弘、引進淨水器的楊士賢、銷售汽車零件的洪國晉,還有開蕾絲工廠的台商第二代陳聖元等人,從事的業務五花八門,唯一的共同之處是,他們都是勇闖緬甸創業的七年級生。
打從二○一一年對外開放以來,緬甸成了國際投資熱點。飛往仰光的班機,總是坐滿從全世界湧來的商務客。而企圖心強的台灣年輕人也沒有缺席,有別於過去相中低廉勞力設廠的台商,他們瞄準內需市場,以服務業為創業的起點。其中一個成功例子就是,在仰光開創手機通路的陳政圻。
畢業於中山大學資工系、現年三十歲的陳政圻,來緬甸創業已三年,目前是緬甸手機通路商Jaymart執行長。他曾擔任台灣科技大廠華碩和研華的工程師,一二年在仰光創業,早在緬甸電信業開放之前,就搶進手機通路,迄今在仰光就有十九個據點。
過去緬甸電信業發展緩慢,網路基礎設施落後,緬甸人要花上千美元才能買到一張SIM卡,直到去年四月,緬甸開放外資與民營機構提供電信服務,現在約台幣一百五十元,就可以買到語音加行動數據的方案。
創業門檻高 要比創意、耐力和財力
陳政圻表示,當初就是看到緬甸為世界上手機普及率最低的國家,比北韓還低,才決定到緬甸經營手機通路。他說,「一生中大概只有這次機會,就算失敗也沒關係,至少賺到經驗值。」在此之前,他只到過緬甸一次,僅三天兩夜的體驗,竟成了他創業的起點。
異地創業並不容易,陳政圻花了足足一年時間去了解市場。他指出,東南亞雖然美其名是「共同市場」,實則差別很大,各個國家的經驗無法複製,做生意必須在地化。舉例來說,緬甸人喜歡熱鬧,在店裡購置喇叭、放音樂,才能吸引客人上門。此外,緬甸人對價格很敏感,也喜歡參加抽獎;送贈品時,就必須馬上拿到,才有吸引力。
陳政圻還記得,去年八月廉價SIM卡首次發售時,店外大排長龍、差一點擠破玻璃門的混亂場面:「第一天開賣,設在百貨公司的據點就排了三、四百人,隔天更排了七、八百人,嚇得百貨公司要報警、維持秩序。」
緬甸鎖國六十年,百廢待舉,成了年輕人眼中的投資天堂,但仰光台灣貿易中心主任葉人誠坦言,「如今緬甸的經商門檻已經墊高」。過去「拎一卡皮箱」的台商創業模式已不可行;相反的,「年輕人在緬甸創業,比的是創意、耐力和財力」。緬甸現有的基礎設施和行政效率欠佳,勞工教育水平普遍低落,因此,營運成本高昂、人才管理困難,是在緬甸創業碰到的共同痛處。
首先是很難找到好人才,從頭訓練需要花費很大心力。「你會無法想像,比如說,發電郵請員工把檔案印出來,結果他把電郵印出來;還有些員工不知道什麼是email……。」陳政圻分享經驗說,當地資訊落差很大,多數人與外界脫節,必須花心思去溝通,指令越簡單越好。
營運成本高 市區租金比台北還貴
其次是營運成本偏高。許多年輕人到仰光創業,瞄準內需消費市場,但首當其衝的是租金太貴,而且年年調漲。葉人誠形容:「美國總統歐巴馬來緬甸一次,地價和房租就往上飆一次。現在,仰光市區的租金,比台北一○一大樓還貴!」仰光商辦租金每坪逾台幣八千元,遠高於台北一○一大樓的每坪約三千四百元。倘若獲利能力無法提升,加上緬甸的消費能力仍然偏低,很容易就會被高昂租金壓得喘不過氣。
此外,緬甸基礎製造業不發達,許多物品高度仰賴進口,包括建材、油品等,加上緬甸幣匯率波動劇烈,近三個月內就重貶三○%,對進口物品的成本影響很大。
目前很多外資湧入緬甸,但本夢比大於本益比,真正投入當地才知道難處。「如果只想待個一、兩年,看能不能發財,我覺得很難。」陳政圻建議,想要到緬甸創業,必須有長期作戰的打算,至少要撐五到十年,因為必須熬四、五年才能回本。
雖然緬甸經濟自○二年以來,每年以七%至八%速度前進,到這裡考察投資機會的人很多,但真正進駐仰光創業的人並不多,許多外資都停看聽。派駐仰光三年多,葉人誠明顯感受到「今年景氣比較冷」,原因是,緬甸今年十一月舉行國會選舉,變數相當多,造成外來投資的腳步放緩。
葉人誠表示,雖然選舉結果出爐,但一切仍充滿不確定性,必須等到明年總統人選底定後,才見真章。「目前大家仍在觀望。」
做事別用台灣那套 在地化才是關鍵
在東南亞,政治變數對投資的影響可說是舉足輕重。陳政圻認為,這次選舉很關鍵,將決定緬甸未來五年的發展,隨著大選結果底定,且軍方在選後承認翁山蘇姬政權,他對緬甸的未來感到樂觀。
在仰光負責開創泡麵工廠的大漢食品財務部經理黃子耘,則以過來人的經驗指出,「在創業之前,你應該先來緬甸住三個月。」惟有親身體驗當地文化和生活環境,才能通過創業震撼教育的第一關。
黃子耘認為,緬甸是可以創業的地方,但必須因地制宜。「仰光不是國際化城市,緬甸人做事的方法也和台灣人不同,如果硬要用台灣那一套去做,你可能很難成功。」比如說,做生意沒辦法獨資,一定要找當地合夥人、法規不完整、買房子須用人頭等,都是外國人在緬甸經商的障礙。
然而,這些來自台灣的年輕人,仍對異地創業充滿熱忱。「在這裡創業是從無到有,就像上了一堂完整的MBA課。」回想三年來的創業經歷,陳政圻微笑說,「這個國家的挑戰,是很難在其他地方再碰到的,也是很好的學習。」
儘管創業過程困難重重、充滿挑戰,但他們卻看到了開放的契機,依然勇敢到這裡開疆闢土。「看到一個機會,很努力想把它抓住。」這些年輕創業家的臉上,彷彿閃耀著希望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