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一四年五月,習近平在河南省考察時,針對中國經濟,將從過去動輒兩位數的快速成長,逐漸放緩到六至七%。經濟結構由投資、出口、製造業,轉型成民間消費、服務業為主的成長模式,首次提出「新常態」名詞。
如果說中國經濟面臨成長放緩、結構調整的「新常態」,那麼目前全球經濟及金融市場,似乎也正面臨有別於以往的「新常態」。今年是金融海嘯後第七年,如果依過去經驗,這段時間全球經濟應該呈現穩定成長,股市維持偏多格局。央行在經濟回穩、股市走揚過程中,大多會開始進入升息循環,以避免景氣過熱、通膨增溫。
二〇〇〇年網路科技泡沫破滅後,全球經濟及金融市場,確實按照上述方向前進。但是,二〇〇八年至今,全球景氣雖已擺脫衰退泥淖,近期成長動能卻受新興國家拖累,而出現放緩現象(見圖)。股市自谷底明顯攀升,標普累計漲幅超過二倍,上半年再創歷史新高。最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各主要國家公債殖利率仍維持在低檔,出現難得一見的股債齊揚現象。
央行顯然扮演關鍵角色。金融海嘯後,為避免全球陷入一九二九年經濟大蕭條般的危境,美國聯準會除將利率調降到〇至〇˙二五%區間,並自二〇〇八年十一月起,祭出量化寬鬆政策(QE)。隨後歐洲、日本央行也紛紛起而效尤,中國則採取降準、降息方式,營造資金寬鬆環境。
受惠於聯準會的QE政策,美國勞動市場近來已明顯改善。除每月平均新增非農就業人數多高於二十萬人外,失業率也下滑至五˙一%低點。美國經濟雖然在第一季險些出現負成長,但如果排除天候因素,幾乎已經可以確定脫離泥淖。
有鑑於此,聯準會在去年十月正式結束QE,今年升息的呼聲也逐漸高漲。但是,和以往不同的是,過去當美國升息時,除就業市場明顯改善外,往往都會伴隨通膨增溫。然而,受到國際油價去年下半年崩跌,及美元走強影響,目前美國通膨竟遠低於聯準會的目標二%。
過去當美國升息時,歐洲隨後也會開始跟進。但是,這一次如果聯準會決定在年底前升息,歐洲央行至少在明年九月前,仍將維持每月六百億歐元的購債規模,甚至不排除再延長。面臨通膨短期內難見明顯增溫,且歐美貨幣政策分歧的「新常態」,或許是聯準會在九月利率決策會議中,選擇按兵不動、暫緩升息的主要考量。
然而,不可諱言,隨美國經濟及就業市場持續復甦,升息只是時間早晚問題。但是,面臨金融海嘯後,全球經濟的「新常態」,預期過程將極度緩慢。同一時間,歐洲、日本仍將維持寬鬆,美元偏強幾乎成為必然。另外,在美國升息過程中,公債殖利率也將往上彈升,除增添債市波動外,同時壓抑投資報酬率。
股市雖容易受到升息氛圍所擾動,但在全球資金氾濫情況下,機構投資人仍有被迫投資壓力,提供下檔支撐。其中,美股受惠基本面穩健,歐日股擁有央行政策利多,為現階段投資首選。新興股受中國經濟成長放緩,及美元走強的雙重影響,建議暫時避開。